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栽培苎麻逃逸对其野生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 项目名称:栽培苎麻逃逸对其野生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1060050
  • 申请代码:C0206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徐玲玲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九江学院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作物逃逸在自然界时有发生,由其引发的基因流对野生近缘种的影响,已成为植物资源学研究中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苎麻是源于我国特有的著名纤维植物,近年来苎麻逃逸现象大面积发生,已形成大规模混生居群,纯野生居群零星分布,仅在分布区边缘可见,栽培苎麻逃逸对其野生苎麻居群有何种影响,野生种质资源是否面临濒危,已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项目拟用SSR分子标记和叶绿体单倍型研究苎麻混生居群和纯野生居群空间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分析栽培苎麻逃逸引发的基因流对混生和纯野生居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的影响程度,是否导致野生苎麻居群面临濒危;评估栽培苎麻逃逸引发的基因流强度,揭示基因流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基因流强度与基因流途径的关系;提出苎麻野生种质资源保护的策略。本项目的开展能深化植物资源学和保护遗传学的理论研究,对评估野生苎麻种质资源的生存状态,保护与利用野生苎麻种质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摘要:

本项目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苎麻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初步阐明了苎麻各组间及种下系统关系,并利用已发表的EST序列开发了苎麻微卫星标记,同时利用通用的叶绿体微卫星引物,筛选得到11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利用8对高多态的核基因微卫星引物,对栽培苎麻及其野生近缘种53个居群1000多个个体进行了微卫星分析,确定了苎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区域,初步阐明了栽培苎麻经历较温和的驯化过程,驯化瓶颈效应较小,确定了长江中下游区域为栽培苎麻驯化地并阐明了其散播过程。结果表明栽培苎麻的大量逃逸可能会对当地野生苎麻居群遗传结构产生影响,但没有证据表明逃逸会影响苎麻野生近缘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徐玲玲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