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IBS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复方干预的效应评价
  • 项目名称:IBS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复方干预的效应评价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3209
  • 申请代码:H2708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唐旭东
  • 负责人职称:主任医师
  • 依托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IBS是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类常见多发疾病,其中最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为明确肝郁脾虚型IBS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治疗靶点,急需建立稳定有效的IBS病证结合模型。本研究引入蛋白组学的方法,在结合新生母子分离法及慢性束缚应激法两种成熟的造模因素的基础上,建立IBS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进行常规评测的同时,对模型大鼠的血浆、结肠、脊根神经节、脊髓进行系统研究,寻求模型建立过程中与正常大鼠的差异蛋白表达,从而寻求肝郁脾虚型IBS治疗的新靶点。同时,以痛泻要方为工具药,炮姜炭和肉豆蔻分别作为温中固涩止泻和温中行气止痛的药味加减代表药物,并结合申请者20余年治疗IBS-D临床经验组成肠安I号方,分别用痛泻要方、痛泻要方加炮姜炭、痛泻要方加肉豆蔻、肠安I号方干预IBS肝郁脾虚型模型大鼠,对比各治疗组别与模型组治疗前后,从而评估中药复方痛泻要方及其变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的效应差异。

结论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我国最常见的IBS类型。中医学认为肝郁脾虚是其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证是临床最主要的证型,中药复方治疗具有整体治疗优势,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对IBS-D动物模型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造模方法尚不成熟,动物模型稳定性欠佳,因此建立一种稳定的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对于深入、全面研究IBS-D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IBS-D疾病与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与评价;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痛泻要方及各变方干预IBS肝郁脾虚型模型大鼠的效应评价研究及蛋白质组学机制研究。研究显示(1)母子分离+番泻叶灌胃是复制IBS-D动物模型较为合理的方法。大便特征和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判定IBS-D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采用母子分离+慢性束缚应激+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该模型具有内脏高敏感性、肠道通透性增加、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特征。(2)从模型大鼠结肠和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与IBS-D发病相关的差异蛋白。通过Uniprot和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采用IPA软件分析差异蛋白涉及的生物通路和相互关系,并用Western Blot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半定量验证,实时荧光定量RT-PCR从基因水平对选定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发现①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蛋白。②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共同表达的差异蛋白,表达方式多样,印证了IBS-D脑肠相互作用异常的机制。③慢性束缚应激、母子分离应激以及二者联合作用具有共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二者联合对脑组织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3)在建立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观察痛泻要方及其变方对肝郁脾虚型大鼠的干预作用,从大鼠的一般状况,体重、进食量、AWR评分,IgA、IgG、结肠黏膜肥大细胞等指标进行观察,发现痛泻要方及其变方对肝郁脾虚型IBS均具有显著治疗作用。通过进一步对各干预组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可从多个靶点、多条通路发挥治疗和调控作用。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1
  • 1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6 会议论文 6 著作 3
唐旭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