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都有非常适合的繁殖期。鸟类繁殖季节的进化还没有充分得到解释。繁殖期有两个解释鸟类的繁殖季节应该与幼雏晚期需要的幼虫出现时期相适应;或者繁殖期应该受雌鸟产卵需要有限能量补给所制约。根据国内外资料分析,针对大山雀的两次繁殖的首枚卵产期选择和生活史对策调整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构建大山雀两次繁殖生活史对策调整理论框架,对深化认识鸟类生活史理论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以人工巢箱为手段,以大山雀首枚卵产期选择为主线,以大山雀第两次繁殖生活史对策调整为研究内容,探讨温带阔叶林中首枚卵产期选择及其波动原因;揭示大山雀对环境因子公共信息信号识别和评估与权衡而采取相应的生活史对策的调整;验证我们提出"根据雄鸟鸣唱质量和雌鸟应答,雌鸟可以调整首枚卵产期及生活史"的假设和验证"窝卵数和卵大小之间的权衡"假设(Neve,2002)。构建大山雀两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选择和生活史对策调整的新的理论框架。
Great tit;onset egg laying date;clutch size;climate factor;reproductive strategy
项目研究内容为鸟类生活史中的繁殖对策选择研究。2010-2013年,项目组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大山雀两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选择和生活史对策调整等开展了研究,数据分析时结合了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大山雀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降雪量增加而明显后延,超过当地26年(1987-2013)的平均降雪量25mm(水当量)以上的极端降雪使其首枚卵产期后延约10天;降雪量相近的年份,大山雀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主要受温度影响,随3月和4月温度升高显著提前。同时,降雪通过影响大山雀产卵期而间接影响大山雀窝卵数,随降雪量增加窝卵数明显缩减,超过平均降雪量25mm以上的极端降雪使大山雀窝卵数下降约0.6枚。研究首次发现降雪量增加使留鸟种群下降夏候鸟种群上升,从而改变了次级洞巢鸟群落结构。降雪对不同取食习性留鸟影响不同,地面取食的大山雀一次和二次繁殖种群数量显著下降,但树干取食的留鸟普通繁殖种群下降未达到显著水平。大山雀雌性可依据自身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雄性作为配偶;雌性大山雀体重越大,首枚卵产期越早;二次繁殖大山雀雌鸟的喙长较长,而头宽较窄。大山雀可通过调整窝卵数而使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卵重保持相对稳定,一次繁殖的卵重随窝卵数增加而下降。大山雀一次繁殖的巢材重量与窝卵数呈显著正相关;二次繁殖通过减少巢材投入缩减筑巢期和缩减窝卵数而缩短繁殖期。研究首次发现降雪是影响鸟类子代性比调整的因素之一,大山雀子代雄性比例随降雪量升高呈现出下降趋势。大山雀雄性子代比例随窝卵数增加而下降。研究区域年际间大山雀种群子代雄性比例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所有年份雄性后代比例均高于雌性,该结果说明大山雀可依据种群性比进行补偿性的性比调整。回放雄性大山雀求偶期鸣声可使其种群筑巢起始时间显著提前,说明大山雀可能通过监测种群中雄性求偶鸣声获得信息而选择繁殖起始时间。雌、雄求偶期鸣声回放都使大山雀筑巢期较对照样地延长。雌性求偶声回放使大山雀繁殖时间明显延后。大山雀种群首枚卵产期多选择在当地主要乔木的芽孢生长期,使出雏高峰期恰好为树叶生长盛期,说明其首枚卵产期选择可能依据某种植物的物候现象为线索。大山雀报警声研究证明其能够区分形态相近的种间巢寄生者及捕食者。项目培养研究生5名,出版著作1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篇,投稿论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