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病原细菌
  • 项目名称:病原细菌
  • 项目类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批准号:81125012
  • 申请代码:H19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王恒樑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申请人一直围绕重要常见病原菌(志贺氏菌)、烈性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菌(猪链球菌等)的防控开展基础及应用研究。利用病原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绩(1)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志贺氏菌蛋白质组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发现了一类新的抗毒力基因,并对其编码产物的降解调控方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2)通过免疫蛋白质学技术,发现了数十个猪链球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新免疫原性蛋白,并进一步通过动物攻毒保护实验获得了3个猪链球菌疫苗候选蛋白和2个甲型副伤寒疫苗候选蛋白;(3)发现了数个炭疽杆菌新抗原和芽孢形成相关基因;(4)阐明了双歧杆菌果糖转运及代谢分子机制,解释了其肠道适应性的原因,为更好地将双歧杆菌用于传染病的防治打下基础。近5年来在Mol Cell Proteomics、J Proteome Res等SCI杂志上发表了9篇通讯作者论文。

结论摘要:

志贺氏菌的感染剂量是所有已知病原菌中最低的,而近几年获得的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生素几乎100%耐药。作为五大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之一的炭疽杆菌,同时也是头号生物战剂及恐怖剂。尽管常用抗生素对炭疽杆菌仍比较有效的,但是抗生素仅能杀死细菌本身,而对其产生的毒素却无能为力。无论是痢疾还是炭疽,目前的疫苗均需提高。另外,分别作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代表,志贺氏菌和炭疽杆菌的毒力大质粒在它们的毒力与进化过程均呈现出异乎寻常的作用。本项目围绕病原细菌的防控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前两部分利用蛋白质组学等技术进行志贺氏菌和炭疽杆菌的致病机理与遗传、进化的关系等基础性研究,第三部分利用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进行病原细菌的新型疫苗研制等应用基础研究,为病原细菌的防控打下基础。1. 志贺氏菌研究1)利用Blue-Native/SDS-PAGE相结合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37℃和30℃不同温度条件下蛋白复合物的表达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种差异表达复合物与细菌脂多糖(LPS)合成有关,并经LPS电泳银染分析和菌体电镜观察得到证实,为志贺氏菌致病性提供了新的解析;2)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对志贺氏菌体内外表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毒力相关蛋白及新转录本;3)通过对志贺氏菌野生株、毒力大质粒缺失株以及大肠杆菌毒力大质粒获得株的蛋白复合物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志贺氏菌毒力大质粒对谷氨酸脱羧酶合成以及ATP合成酶组装存在某种特异性调控。2. 炭疽杆菌研究1)利用高分辨率液质联用技术对炭疽杆菌A16R株进行了的蛋白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迄今为止覆盖率最高的炭疽杆菌蛋白质组,鉴定到了8个基因组测序错误,发现了多个未注释的新肽段,并用化学和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验证;2)利用免疫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得到多个炭疽芽孢和繁殖体的新抗原分子,并进行了验证;3)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炭疽杆菌毒力大质粒缺失株与野生株的蛋白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多个可能的毒力相关蛋白受大质粒调控;同时还发现pXO1的存在与否,将极大地影响腊样族芽胞杆菌染色体上的重要全局调节因子PlcR的稳定性。3. 病原细菌疫苗研究1)开创性地利用细菌O-糖基化系统在多种肠道细菌中合成蛋白-多糖缀合物,并经动物实验证明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蛋白-多糖结合疫苗的生物合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完成了痢疾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5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王恒樑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