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建设不仅是大城市空间拓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实现低碳社会的重要手段。轨道交通是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重要动因,人的行为规律是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形态与功能演变的内在因素。本课题通过理论研究与量化分析,研究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城市地下空间演化机理。旨在从行为决定与空间决定的双重视角,揭示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与地下空间形态的内在耦合关系;从功能、结构及形态三个要素的影响作用探讨城市地下空间演化的内在规律;从轨道交通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研究中获取与其地下空间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探讨空间功能秩序、结构关系以及形态类型的基础上,从整个城市及站点地段两个层面提出城市地下空间的优化方法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本课题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快速发展时期建立有效的优化控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完善城市设计理论提供必要的基础研究。
Underground space;Evolution mechanism;Urban rail transit;Space Syntax;Optimization model
在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快速发展时期,为进一步从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协同发展的角度研究地下空间优化控制机制,本课题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对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及形态三个要素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总结了城市地下空间演化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提高可达性、提升空间价值、改善人流拥堵的空间优化策略与方法,为完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提供依据。 课题在宏观上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拓扑计算、空间形态变量值以及可见性图示,定量分析了2004-2020年轨道交通影响下北京城市空间的形态演变和功能演化规律;并分不同时期(1982-2020年),对北京地下商业空间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叠合并比较地下空间的可达性,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变化对北京地下商业空间可达性的影响,总结出了北京地下商业空间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在微观上以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的可达性及人流交通特征,探讨了轨道交通对地下商业的作用机制以及制约地下商业分布演化的五种规律,提出了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层级网络结构理论。 课题通过先进的交通影响分析理论、Legion计算机仿真技术、地铁站厅内部空间使用评价等方法,提出了地下空间的优化模式,建立了基于人流交通规律的地下商业空间微观仿真模型及评价理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评价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填补了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站域商业开发规划缺少科学依据的空白。课题经过上述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定性和定量上诠释了轨道交通影响下城市地下空间演化的机理,为探索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地下空间协同建设,保证城市空间整体功能有序、和谐、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