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配子在传递亲本的杂合性和上位性中有特殊的利用价值,但甜柿2n卵的育种学意义尚不明了。本项目首先通过对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学观察,初步确认甜柿2n卵的类型及其可能的遗传效应;进而,利用天然和人工诱导的2n卵杂交并结合幼胚培养迅速获得预期的9倍体,通过对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检测确认杂种;然后,通过对亲本和杂种DNA分析,进一步明确2n卵的遗传效应;此外,通过对9倍体杂种的杂合性及其甜涩性状的早期鉴定,并结合其他相关经济性状的分析,对甜柿2n卵的育种学价值作出科学评价。利用2n配子高频率传递亲本杂合性和上位性的特点,以相对远缘的中日两国原产的甜柿品种作亲本,常规育种手段与现代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有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和较小的杂交群体中,筛选到多个目标性状的9倍体新种质。本项目成果不仅为中国甜柿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其它果树倍性育种提供有益启示和新途径。
2n配子在传递亲本杂合性和上位性中有特殊利用价值,但甜柿2n卵的育种学价值尚不明确。本项目利用'禅寺丸'和'罗田甜柿'正常花粉与'藤原御所'2n卵杂交,通过气孔孔径和染色体数目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F1代中的9倍体,并同时利用SSR等分子标记确认;通过选择适宜培养时期和改进培养基配方,建立起幼胚和胚珠培养再生植株的技术体系;通过秋水仙素处理'鄂柿1号'离体茎尖获得同质12倍体植株,利用氨磺灵、氟乐灵处理'罗田甜柿'幼胚获得纯合12倍体及部分嵌合体,这些种质可能成为 2n配子育种新的双亲亲本。此外,对新发现并收集到的部分柿属完全雄性种质的巨大花粉率、花粉离体萌发率及其在'罗田甜柿'和'磨盘柿'柱头上的活体萌发率进行了测定,对其利用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开发了系列逆转座子分子标记(IRAP、REMAP和SSAP),并在柿属植物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和辅助选择中初步应用;利用形态和SSR标记构建了柿品种核心种质库。在园艺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Acta Horticulturae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待发表6篇(接收2篇、审稿4篇)。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1名,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