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研究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及评价方法,深化主要生态过程发生机理认识, 对于发展半干旱地区恢复生态学,评价生态恢复的效益,完善生态建设的布局与措施都有重要科学意义。项目以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引起的关键环境效应为核心,取得如下进展。揭示了生态建设对坡面水土流失的"源""汇"景观单元分布及功能的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趋势及其水土保持效应;发展并完善了基于"源-汇"过程的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了土壤微生物量等土壤生物特性对生态恢复的响应特征;辨析出C3、C4植物对土壤有机库构成贡献;建立了土壤生物特性演变敏感性评价指示因子。首次利用复合核素示踪在坡耕地和林地小区获得片蚀向细沟侵蚀的转变过程;通过不同评价方法对比,得到生态建设对小流域减沙贡献占70%以上的认识。发现土壤水δD和δ18O在剖面2m深度下形成一个低值区,认为该深度是雨水入渗能力的削弱区;植被恢复不但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存储量,也影响雨水补偿的速率,现行集流措施因土壤水分仍可能得不到补偿而仍难以防止土壤干化。建立了生态恢复小流域的生态经济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例分析。
英文主题词Loess Plateau;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evaluation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