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移植被国内外公认为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而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导致术后原发性肝脏无功能和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本项目是在我们前期工作观察到供体肝低温保存后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肝细胞中出现自体吞噬(Aotophagy)现象的基础上,拟于供体肝低温保存液中应用自体吞噬抑制剂(渥曼青霉素)观察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生存率及再灌注初期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分子生物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方法,研究自体吞噬与供肝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更好的预防肝移植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CI/WR)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各国学者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应用大鼠冷缺血后肝移植模型,我们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自体吞噬有关。再灌注15分钟后,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吞噬小体和吞噬溶酶体的小团肝细胞经常自肝细胞索分离,分离的肝细胞堵塞肝细胞肝窦内皮间隙,从而引起再灌注2小时后大面积的肝细胞坏死。坏死的肝细胞中包含非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及7的调亡染色阳性核。保存液中添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渥曼青霉素或ly294002,可以减轻肝移植术后肝脏损害及降低肝移植受体死亡率。为了进一步澄清自体吞噬通路的下游机制,于肝脏供体保存时单独添加天门冬酸蛋白酶抑制剂抑肽素A,或联合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亮抑酶肽。这些治疗有效的提高大鼠肝移植生存率。这些数据提示自体吞噬相关的肝细胞死亡引起肝移植术后肝功能不全。抑制自体吞噬后的保护效果也许会成为预防肝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的途径。总之,本试验结果提示缺血再灌注早期自体吞噬性/溶酶体性肝细胞死亡,通过堵塞肝窦内皮间隙引起继发性大面积肝细胞坏死,从而引起肝功能不全。抑制自噬小体的形成和成熟,可以减轻肝功能不全,降低受体死亡率。虽然精确的自体吞噬性肝细胞死亡机理仍不明确, 抑制自体吞噬后的保护效果也许会成为预防肝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