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双靶向PLGA包裹的新型纳米免疫毒素抗肿瘤作用与机理研究
  • 项目名称:双靶向PLGA包裹的新型纳米免疫毒素抗肿瘤作用与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101830
  • 申请代码:H1617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李丽
  • 依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我们前期筛选出一种靶向p230(特异表达于人肝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的免疫毒素anti-p230-PE38KDEL突变体1 (Mut I),Mut I既保留了anti-p230-PE38KDEL的抗肿瘤活性,而且其非特异毒性也显著降低,然而Mut I的免疫原性仍有待克服。我们拟用PLGA-PEG-COOH(聚乳酸-聚乙醇胺-聚乙二醇)纳米材料包裹Mut I制成纳米药物,然后将靶向性人源化抗体anti-p230的Fab'片段连接在纳米药物表面。靶向纳米药物能显著改善药物药代动力学,而且具有长半衰期,能避免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的特点,所以,这种靶向性纳米药物将保留特异靶向并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而且免疫原性小,能反复多次应用,且无明显肝毒性,VLS等毒副作用,这些优点将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该课题将为抗体靶向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新型免疫毒素(毒素靶向纳米药物)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结论摘要:

前期的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免疫毒素,包括单链抗体SMFv和绿脓杆菌外毒素突变体I两部分命名为Mut-I。相比较与野生型SMFv-PE38KDEL ,Mut-I改善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毒性。为解决免疫毒素的血管渗漏综合征问题,我们利用PLGA包裹Mut-I,再在外侧交联人源化抗p230单抗的F(ab)区,制备了双靶向纳米免疫毒素PE-NP-S。PE-NP-S能特异性结合把抗原阳性的肝癌细胞,并能被内吞从而发挥细胞毒作用。在阳性细胞接种的小鼠模型中,PE-NP-S显著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导致肿瘤缩小。此外,与Mut-I相比,PE-NP-S引起的血管渗漏综合征更轻微,其致死剂量是Mut-I的4倍以上。PE-NP-S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因此PE-NP-S具有更强的肿瘤治疗效果,减轻了非特异性毒性和免疫原性,是一种更好的肿瘤治疗选择。我们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PEG-mCeramide修饰的空白脂质体和无修饰的对照空白脂质体,以硫酸铵梯度法包裹化疗药物阿霉素,制备PEG-mCeramide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Lipo-ADR-Cer-)和对照阿霉素脂质体(Lipo-ADR-)。对纳米脂质体的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等基本表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阿霉素脂质体的基本表征无明显差异,而且两种阿霉素脂质体的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亦无明显差异。我们通过检测Lipo-ADR-Cer-、Lipo-ADR、游离ADR和游离ADR+PEG-mCeramide在不同给药时间点对MCF-7、MCF-7-ADR、HL-60和HL-60-ADR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果。根据相关结果,我们考虑Lipo-ADR-Cer-杀伤效果增强的机制在于耐药细胞自身的代谢特点。在体内实验中,我们构建了乳腺癌腋下负荷裸鼠的动物模型和白血病裸鼠动物模型。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在两种肿瘤细胞的动物模型上,PEG-mCeramide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组的体内抗肿瘤效果比对照阿霉素脂质体组的效果强。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共发表文章6篇。有3名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李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