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改变人类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生产和高消耗生活方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乡村建设中如何实现由单向性粗放式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的转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云南省将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一国家开放战略部署- - 循环经济和民族文化建设是重点,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是这两个重点建设内容的结合点。研究对物质形态的景观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进行系统分析,以生活空间- - 乡土聚落景观、以生产空间- - 土地利用、以生态空间- - 环境伦理为重点。从规划学、景观学、文化学、经济学、3S技术应用等综合学科相结合研究农村经济与村落景观转型间的内在调控机制;探讨循环经济建设下民族传统村落景观转型与保护对策。研究拟与地方有关部门合作选点进行研究,拟发表学术论文5-8篇;提交研究报告及村落规划试点;争取出版学术专著1-2部。
Circular economy;culture construction;village landscape;transformation;protction
2011年,国务院给予云南省国家战略性政策支持实现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简称“两强一堡”)发展目标。循环经济建设和民族文化建设是实现此目标的关键要素,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这两个重点建设要素的结合点。在谋求保护与发展的相平衡的前提下,一要保护好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遗产,它是各民族与自然地理融合的文化遗存,记录着民族历史文化的信息,保存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各民族所拥有的多样性生存智慧,是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二要探索符合云南省省情的农村有机更新策略;研究如何将循环经济与农业相结合,以农业种植业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养殖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改善生活环境,从而吸引人口回流,安居乐业。 分别从自然生态景观、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景观三个层面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措施进行系统梳理,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主要是要优化生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物质文化景观保护采用“有机更新”理论进行改造,尽量维持原有风貌,同时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则抓住“人”这个核心,从树立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升文化自觉的具体策略入手进行动态保护。三者的保护措施互为支撑,从而实现对整体文化景观的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景观并非乡村更新的结构性力量,而是更新过程中引导手段。以村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利用当地民众的力量和资源开展社区共建模式完成自下而上的更新。生活性景观对应着村民对生活条件改善的诉求;生产性景观提升对应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来的生产条件的改善;生态性景观的改善则代表着人地和谐的状态。 本研究研究选取了数个典型的村落进行了经济社会问卷调查,对数十栋民居进行实地测绘和物理性能测试,尤其关注地方建筑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性能。提供了不同地域条件下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规划报告,提供相应的传统民居改造和新民居设计方案,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本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