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针刺涌泉穴对颅脑损伤后最小意识状态患者促醒机制的研究
  • 项目名称:针刺涌泉穴对颅脑损伤后最小意识状态患者促醒机制的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1852
  • 申请代码:H17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张皓
  • 依托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颅脑损伤所致意识障碍主要包括植物状态和最小意识状态,促使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转为清醒的有效治疗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在影响意识状态的多种神经递质中,已证实多巴胺能神经递质与行为觉醒的维持相关。针刺疗法是祖国医学临床常用的重要促醒手段并延用至今,但其人体促醒机制仍然不清。本研究拟以经针刺涌泉穴进行促醒治疗的最小意识状态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多巴胺能神经递质作为其促醒机制研究的切入点,采用PET-CT观察多巴胺转运蛋白放射性标记物在脑内的分布改变,同时对脑脊液中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针刺治疗后脑内多巴胺分布改变与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从递质水平上阐释针刺涌泉穴促醒治疗的机制,为针刺促醒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对意识障碍的影响。

结论摘要:

基础研究部分通过控制性皮质撞击法建立大鼠脑外伤后昏迷模型,CCI组大鼠应用控制性皮质撞击法制作脑外伤后昏迷模型,打击速度为3.5m/s、打击深度为7mm、停留时间为250msec。于CCI后第10天、第20天分别进行水迷宫测试。研究发现 CCI造模方法对SD大鼠进行双侧额叶打击,可以制备出较符合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的重度脑外伤后昏迷动物模型,同时对认知障碍产生长期影响。通过应用CCI造模制作大鼠重度颅脑损伤,CCI干预组分别于造模后 1w、2w、4w给予左旋多巴腹腔注射治疗,在治疗前后每组分别取外周血对多巴胺进行Elisa测定,并于左旋多巴治疗2w后,每组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和脑内纹状体DARPP-32表达情况。结果提示大鼠重度颅脑外伤后1w,外周血内的多巴胺含量明显降低,2w和4w多巴胺含量有上升趋势,但仍低于正常水平。大鼠脑外伤后的认知功能与血清多巴胺水平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脑外伤后1w给予左旋多巴治疗后,大鼠的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说明早期给予左旋多巴治疗对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有一定的作用。 临床研究部分在本课题临床研究中我们根据严重意识障碍评价量表(CRS-R,CVSS)对2011-2014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三科住院的最小意识状态及植物状态患者进行临床评价,共入选了1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于北京301医院进行头颅PET-CT扫描检测糖代谢及多巴胺代谢情况,同时检查刺激事件相关电位(ERP,其中1位患者由于存在躁动、带有金属气切套管,无法配合完成长时间的PET-CT扫描及进行ERP检查,最终有11例患者完成了PET-CT与ERP的研究。基于对以上获得的数据分析,共发表两篇SCI文章.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6 会议论文 2 著作 1
期刊论文 37 会议论文 7 获奖 8 著作 1
张皓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