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桥粒蛋白DSG2 F531C突变致家族性ARVC的分子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桥粒蛋白DSG2 F531C突变致家族性ARVC的分子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100065
  • 申请代码:H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陈红武
  • 依托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青壮年和运动员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桥粒基因突变是其最常见的致病基因。课题组在一ARVC家系中发现DSG2 F531C突变,随后成功克隆DSG2基因并制备了真核表达载体,初步建立该突变转基因鼠。在此基础上,我们拟1) 分别转染HEK293和HL-1细胞,研究该突变对DSG2蛋白成熟、细胞迁移和粘附的影响;观察PG蛋白和Cx43亚细胞定位的变化;探索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变。2) 鉴定已经制备的转基因小鼠,进一步通过耐力训练促进表型出现,对其进行表观遗传学分析,获取心肌标本对上述致病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如获成功,将有助于阐明DSG2 F531C 突变导致ARVC的机制,为该病的药物治疗或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结论摘要: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心肌进行性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的遗传学心肌病,临床表现多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是青壮年和运动员猝死的常见原因。ARVC患者约10%携带有DSG2基因突变。先前我们对中国汉族家系ARVC患者基因筛查研究发现一个高度保守的DSG2F531C基因突变,但对DSG2F531C致ARVC的机制尚未阐明。我们提出了假说DSG2F531C突变可能影响DSG2蛋白在闰盘区的定位,从而使其与PG的相互作用减弱,剧烈运动使心肌承受机械牵张力增加,促使PG从闰盘区域脱落进入细胞核,改变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而出现心肌的纤维脂肪化。 在细胞水平上我们以心房肿瘤细胞系HL-1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RNA干扰技术,成功构建了四种ShDSG2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并获得稳转细胞株,筛选出对DSG2基因mRNA水平(71.67%,P<0.01)和蛋白水平表达(51.72%,P<0.01)的抑制效率最显著的ShDSG2-273组,结果发现DSG2沉默后的HL-1细胞凋亡显著增加,脂肪化(Adiponectin、PPAR-γ、C/EBP-α)和纤维化(Col1a1、Col1a2、Col3a1)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显著升高,超微结构显示细胞空泡样变性、线粒体肿胀和嵴消失,表现出符合人类ARVC的分子表型。DSG2基因沉默,激活AKT/β-catenin信号通路,免疫荧光显示PG的亚细胞定位无改变。 之后我们建立了心脏特异表达的DSG2F536C转基因小鼠,分析DSG2F536C突变对小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突变型小鼠于6周出现心功能下降。心超结果显示与DSG2WT小鼠(n=4)相比,DSG2F536C小鼠(n=13)在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射血分数等方面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显示小鼠左心室出现局灶性纤维化。心室肌细胞膜片钳结果显示DSG2F536C小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明显延长,钠通道失活延迟和钾通道电流密度下降,钙通道无改变。小鼠心脏免疫组化研究发现突变DSG2的定位异常,心肌闰盘区定位明显减少,免疫荧光发现闰盘区域PG蛋白显著下调而β-catenin代偿性上调。因此,DSG2F531C基因突变可引起ARVC类似的病理和电生理特性改变,其致病核心可能为突变DSG2细胞内定位的改变。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陈红武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