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干眼症发病的分子和解剖学机制的研究
  • 项目名称: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干眼症发病的分子和解剖学机制的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60478001
  • 申请代码:F05120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廉井财
  • 负责人职称:主任医师
  • 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以猴和兔等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多种免疫炎性因子和促细胞分裂因子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s)等在准分子激光手术前后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结膜杯状细胞和泪腺上皮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以及准分子激光手术后眼表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和角膜神经的损伤和愈合过程。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相关性干眼症发病的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然后以临床上进行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相关性干眼症对患者的视觉质量、角膜营养方面的影响,以及干眼症患者结膜杯状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泪液中炎症因子的浓度变化对干眼症严重的影响。为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术后干眼症的预防和治疗找到理论基础。

结论摘要:

1)动物实验方面对兔眼LASIK角膜电镜观察发现,术后早期上皮的微绒毛排列不规则、数量减少,有水肿和断裂,术后一周基本恢复正常;通过神经染色发现,术后一个月即可以见到神经长入切断的角膜瓣内,六个月接近中心;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兔眼结膜和角膜和房水中IL-1和6, TNF-a, IFN-a 等因子发现,这些因子可能参与了干眼的形成,通过使用p38MAPK抑制剂有可能调节这些因子的表达;对兔眼的结膜和角膜进行细胞凋亡标志物的检测发现术后早期角膜浅层基质和结膜上皮细胞均可见凋亡的发生,结膜杯状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手术后一个月时逐渐好转。 2)临床方面对手术前后各种干眼指标进行了检测,证实了LASIK与干眼相关;通过对手术病人高阶相差的检查,验证了LASIK手术前后如果有干眼,会对高阶相差的检查带来影响;采用ELISA等方法对泪液中的IL-2、TNF和NGF等因子进行了检测,证实这些因子参与了术后干眼征的形成机制;使用印记细胞学方法检测了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在LASIK手术前后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发现杯状细胞减少,上皮细胞核变长、梭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月时逐渐好转。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5
  • 0
  • 0
  • 1
相关项目
廉井财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