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由于部分患者对其具有高反应性,会发生严重的出血反应,但有关出血机制的探讨鲜有报道。已知血小板膜受体P2Y12 与ITGB3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出血相关。本项目拟从临床水平筛选出与出血相关基因P2Y12与ITGB3的阳性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克隆,体外表达,探讨多态性位点上的氨基酸改变对P2Y12与ITGB3两个受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同时建立整合有阳性多态性位点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探讨氯吡格雷干预下基因多态性是否对出血产生影响,确证氯吡格雷引发出血的分子机制;最后回归临床,以人的血小板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本研究将为最终能够建立出血预测模型、指导临床用药,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个体差异而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基础理论与研究依据。
本研究以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分析为研究切入点,在临床水平明确氯吡格雷引起出血相关多态性位点的基础上,拟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整体水平,探讨多态性位点对氯吡格雷代谢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及影响,揭示由多态性位点引起出血的分子机制,并在临床水平予以验证。因此,本申请按照计划进行并完成了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位点选择及其与出血事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BCB1基因(rs1045642);P2RY12基因(rs6809699)均与氯吡格雷服用后出血事件显著相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ABCB1基因(rs1045642)如何干预氯吡格雷代谢、进而影响血小板功能的内在分子机制尚缺乏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继续探索了该位点引发氯吡格雷出血的内在分子机制。细胞水平发现高浓度氯吡格雷通过激活p38-MAPK通路下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导致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和肠道上皮屏障受损。本研究从临床水平发现氯吡格雷引发出血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今后临床上预测出血事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细胞水平,发现氯吡格雷可以通过激活p38-MAPK通路诱导肠道细胞凋亡并损伤肠道上皮屏障,为阐明氯吡格雷引发消化道出血的机制做出贡献。ABCB1基因SNP位点rs1045642在氯吡格雷引发肠道损伤中的作用有待于后续在转基因细胞与动物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