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部无意摄入土壤铅等重金属已经成为人体内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其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PBET、SBET、IVG三种方法之间以及PBET和超滤管等方法的比较各方法间得出结果差异显著,并受土壤性质等影响。(2)不同尺度下污染土壤中铅等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影响因素大区域范围(南方5省)模拟胃肠中铅的溶解态主要受铅的总量控制,而胃肠中砷的溶解态除了受土壤中砷的总量控制外,还受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水提态砷和粘粒等的影响。以小肠阶段判断,土壤对儿童铅、砷的PTWI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70%和23%。小区域范围(首钢附近)土壤铅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与其在小肠阶段的溶解态量、土壤pH、有机质含量、铅总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3)土壤修复效果评价磷酸盐和铁共同施用,产生的铅、砷植物毒性和人体口部摄入土壤的风险显著降低;土壤添加富砷蜈蚣草叶片实验表明,老化显著降低胃肠中砷的生物可给性,小麦对砷的吸收与砷系列提取的F2和F3形态有关,而胃肠中砷的生物可给性则与F1形态密切相关。(4)食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生物可给性研究。
英文主题词soil; lead; human body; bioaccessibility;human health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