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繁殖通常指在一个种内,超过2个个体照顾同一个巢/窝幼体的自然现象。近20年来,合作繁殖已经成为动物行为生态学和现代进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现已经有许多假说,但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繁殖基本不发生在像鸡形目鸟类这样的类群,因为这些鸟是早成鸟,其双亲抚育并不是广泛的被需求。在对四川雉鹑持续4年的前期研究中确认其具有合作繁殖行为,其群体平均大小为2.8只,大多繁殖对具有帮手,帮手数量1-3个,两性皆可充当,且具有明显的雄性偏离。四川雉鹑的案例是合作繁殖研究领域中的新现象,对四川雉鹑合作繁殖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合作繁殖研究的领域,而且可以验证合作繁殖研究的科学假设。本研究拟采用野外定点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的亲子鉴定手段,解决四川雉鹑合作繁殖的帮手与繁殖对间的亲缘关系,合作繁殖群体是否存在婚外父权和近亲繁殖,验证帮手性别偏离是由于幼体是以雌性扩散为主的假说。
Buff-throated partridge;Cooperative breeding;Helper;Gender diffusion;Parentage identification
由于合作繁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已经成为现代进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项目组在前期对四川雉鹑的野外观察研究中发现其具有合作繁殖行为,但对于其合作繁殖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认知一是四川雉鹑的帮手是后代延迟扩散留下来的个体,还是非亲缘的外来个体,还是2者皆存在;二是其帮手存在明显的性别偏离,是否是由于偏雌扩散造成的。本项目目标是采用野外观察和室内的分子生物学亲子鉴定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确定四川雉鹑合作繁殖家族的帮手与繁殖对的亲缘关系及帮手来源,了解群内婚外配和近亲繁殖发生的情况,并探讨四川雉鹑群性别扩散偏离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在四川雉鹑群体中,不同地点有帮手的合作繁殖家庭占整个繁殖群体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地点,其合作繁殖率也存在年间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环境资源状况及头年幼鸟出生率有关;(2)通过筛选的22个四碱基微卫星位点对37个组织样品的亲缘关系分析,雌雄两性皆可充当帮手,帮手主要来源于延迟扩散的后代,也有外来扩散来的帮手,帮手可在不同的家族中轮换;在合作繁殖群体中既有近亲繁殖的现象也存在帮手父权现象,虽然只有1例;(3)从幼体的扩散情况看,有幼体单独扩散,也有幼体与雌或雄性亲本一同离开其原领域扩散,扩散的距离远近不等;从帮手的性别上看,具有明显的雄性偏离,雄雌比例为6.67:1,整群体的雄雌性比例为8.3:1,从这个间接比例看雌性扩散比例要多于雄性,但由于样本数量限制以及不能确定扩散或是捕食,现还不能直接确定雌性偏离扩散;(4)从个体消失和家庭轮换情况看,在繁殖季节个体的消失及轮换率很低,在冬季个体的消失及轮换率明显增加,而在同一季节,繁殖季的消失率高于轮换率(11/4),冬季的轮换率高于消失率(4/7),表明夏季个体被捕食和疾病的威胁大,而冬季是家庭重组和个体交流扩散的时间;(5)对帮手作用的研究表明,帮手通过领域保卫、育幼期的紧靠夜栖给幼鸟保暖、增加亲本的觅食时间和提升亲鸟的觅食安全等方式来提高自己和所在群体的广义适合度;同时帮手可以通过与邻近群体的重组或通过替代主雄成为新的繁殖主雄获得繁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