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药剂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发现EGF介导隐形纳米粒改变多烯紫杉醇细胞内行为,显著增强抗乳腺癌效果,LA介导脂质纳米粒提高多烯紫杉醇抗肝癌作用;设计了二种多功能纳米粒作为基因新型非病毒载体;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阳离子聚磷腈衍生物,其与DNA自组装纳米载体显著提高基因转染效率;构建的鱼藤酮微球能成功建立帕金森氏症动物模型;设计的多奈哌齐微球有望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用药顺应性。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8篇发表在药剂学领域顶级刊物Biomaterials和J Control Release上,9篇发表在Biomacromolecules、Mol Pharmaceutics、Nanotechnology和Int J Pharm上,累计他引212次,单篇最高他引82次;采用制剂技术解决了新药创制和现有药物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获多项新药证书和临床批件;申请专利28项,授权4项。
Breast cancer;Tumor;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Multidrug resistance;Anti-tumor drug
本项目以提高抗乳腺癌药物的治疗效果为目标,以降低肿瘤耐药性为研究重点,采用纳米技术,设计、构建了5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显著提高耐药肿瘤治疗效果的新型药物纳米输送系统,在分子、细胞、组织和整体动物水平上揭示了这些载药系统提高耐药肿瘤治疗效果的机理。发现提高化疗药物的胞内释药速率显著提高对肿瘤耐药细胞的杀伤作用;设计构建了一种智能化时序控制释药的共输送纳米载药系统,发现其显著提高耐药肿瘤治疗效果;发现同时针对外排和调亡两种机制的RNA干扰在逆转耐药中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发现同时载紫杉醇和干扰凋亡抑制蛋白表达的纳米载药系统显示更强的抗耐药肿瘤效果和更高的安全性;发现含二硫键且具有全新结构的还原响应性Click聚合物/Mdr1-shRNA复合物纳米粒在细胞内还原环境下迅速有效释放出RNA,与阿霉素联合用药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相关研究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SCI论文39篇(其中IF>10论文4篇,IF在5-10间论文20篇),包括著名刊物ACS Nano (2篇,IF=12.062),Adv Mater (1篇,IF=14.829), Nanotoxicology(1篇,IF=7.844),Small (1篇,IF=7.823)等, 特别是有11篇论文发表于药物输送领域顶级期刊Biomaterials (8篇,IF=7.604)和J Control Release(3篇,IF=7.633)上;应邀撰写综述4篇,其中为药物输送领域顶级综述期刊Adv Drug Deliv Rev撰写相关综述1篇(IF=12.888);申请相关专利10项,获授权3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40人次,3次特邀报告和4次大会报告;提高了2个抗癌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其毒性,为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癌纳米药物奠定基础;完成相关新药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批件1项。共培养硕士生12人,博士生6人,其中3名博士生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2名博士生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1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2名获中科院三好学生标兵,获中科院优秀毕业生5人;项目负责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获上海药学科技一等奖1项(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