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缺血性脑中风及其康复过程中的神经信息传导网络可塑性的研究
  • 项目名称:缺血性脑中风及其康复过程中的神经信息传导网络可塑性的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61001015
  • 申请代码:F0108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郭晓莉
  • 负责人职称:助理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中风是当今社会排在前三位的致死疾病之一,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征,是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中风后的功能恢复更成为研究的焦点。目前利用功能成像、经颅磁刺激、高分辨率脑电等对中风后的功能恢复研究多集中于功能对应的脑图谱分析,往往只关注一个个孤立的脑区,尚未研究其内在的皮层神经信息传导网络的变化。本项目拟结合大量临床中风脑损伤及其康复治疗病例的数据,基于多通道脑电信号的自适应多变量回归模型发展时变部分直接相干分析方法,从而获取静息状态和任务状态下不同皮层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和因果关系,得到中风及康复过程中的皮层神经信息传导网络,大尺度、深层次得研究大脑中风后的功能恢复机制及可塑性变化,最终为临床的中风康复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结论摘要:

本项目突破了对中风后的功能恢复研究集中于孤立脑区的局限性,结合大量临床中风脑损伤的数据,根据梗塞区域和症状对中风病人进行有效的分类,从全脑的皮层神经信息传导网络的角度研究变化中风后的大脑的恢复机制及可塑性变化。本项目根据梗塞区域分别招募左侧中风、右侧中风和双侧中风患者;根据症状分别招募了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和枕叶梗塞偏盲患者,并设计了功能障碍相关的运动想象认知实验和视觉空间注意认知实验,建立了基于部分直接相干分析的有向网络分析方法和基于相位同步的无向网络分析方法。基于行为学数据、多通道脑电信号,结合行为学、事件相关电位、脑网络等方法,分别研究了左侧中风、右侧中风和双侧中风患者后静息状态下的大脑皮层神经信息传导网络的可塑性变化、脑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想象下的认知机制及皮层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变化、枕叶梗塞后偏盲患者的空间注意认知机制及皮层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变化,大尺度、特异性得研究中风后的大脑的恢复机制及可塑性变化,最终为临床的中风康复(包括自发恢复、运动想象康复训练、基于可塑性的康复训练等)提供理论支持。本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作完成。受本项目资助,目前已发表相关SCI论文2篇,EI会议论文1篇,培养了1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完成了预期的研究成果要求。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4 会议论文 3 专利 3
郭晓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