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之一,中、晚期癌症70-90%的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的止痛治疗是WHO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项重点内容之一。中医药治疗癌痛有效、经济、副作用小,极大地丰富了癌痛治疗的内容,但迫切需要继续深化其作用机制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本课题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应用大鼠前列腺癌骨癌痛模型和大鼠乳腺癌骨癌痛模型,以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等技术平台,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分析系统、von frey测痛仪、热刺激测痛仪、骨密度检测仪、免疫组化、ELISA等方法从疼痛行为学、局部骨质变化、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局部骨组织和脊髓炎性介质表达、血清BAP、ICTP的水平以及相关药物毒理学研究等不同层次继续深入研究通络散结方外用治疗癌痛的分子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价,为开发有效治疗癌痛新药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摘要背景癌痛多发生于癌症进展期和晚期,是肿瘤患者最常见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全世界约20%`40%癌症患者正经受着癌痛折磨,积极治疗癌痛是WHO癌症综合规划中的四项重点之一。中医药治疗癌痛有效、经济、副作用小,极大地丰富了癌痛治疗的内容,但迫切需要继续深化其作用机制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目的:建立Copenhagen大鼠前列腺癌骨癌痛模型和Wistar大鼠乳腺癌骨癌痛模型,从动物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等不同层次深入探讨通络散结方外用治疗癌痛的分子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价,为临床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雄性Copenhagen大鼠AT3B-1前列腺癌胫骨癌痛模型和雌性Wistar大鼠Walker256乳腺胫骨癌痛模型,通络散结方局部外用治疗后,采用von frey测痛仪、热刺激测痛仪、四足承重仪评价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小动物活体成像分析系统、骨密度检测仪检测局部骨组织、骨密度变化;免疫组化、ELISA等方法检测局部骨组织炎性介质IL-1β表达、血清BAP、ICTP水平等不同层次深入探讨通络散结方外用治疗癌痛的分子机制。(2)采用正常Wistar大鼠,通络散结方局部外用治疗后,检测大鼠体质量、血液心肌酶、肝肾功能以及皮肤、心、肺、肝、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通络散结方外用治疗骨癌痛大鼠后,能够改善癌痛大鼠体质量、患肢承重、机械痛觉、热痛觉过敏,对自发痛无明显影响;降低大鼠局部骨组织炎性介质IL-1β及血清ICTP和BAP水平;抑制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对骨癌痛大鼠胫骨影像学及骨密度均有改善。通络散结方外用对正常大鼠体质量、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皮肤、心、肺、肝、肾组织病理学无明显影响。结论研究表明通络散结方外用通过改善动物行为学、局部骨密度、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及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等分子机制治疗大鼠骨癌痛安全有效,为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