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明樱蛤天然资源区狭窄,主要集中在浙江沿海到福建北部,其他海区也偶见少量分布,但不同种群间的系统发生与扩散地理分布格局尚不明确,特别是不同生境对彩虹明樱蛤的遗传效应影响研究尚属空白。项目通过2个研究内容来解决该问题①基于微卫星和CO I分子证据探讨群体发生与扩散的系统关系;②栖息地环境因子与群体分子遗传及表型性状相互间相关分析,探明决定彩虹明樱蛤遗传效应的环境因子。项目将开发具有多态性彩虹明樱蛤微卫星标记30个,测定6群体300个个体线粒体CO I序列,应用这些标记探明彩虹明樱蛤在祟明湿地、海州湾、杭州湾、三门湾、岱山东沙湾和乐清湾这6个种群的系统地理学关系,并将栖息地环境因子(栖息地种群密度、水温、潮流、底质、盐度、溶解氧6个环境因子)和群体分子遗传参数及群体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探明彩虹明樱蛤种群发生与扩散的遗传效应。
Moerella iridescens;geographical population;mollecular phylogeography;morphological phynotype;environment factors
彩虹明樱蛤天然资源区狭窄,不同种群间的系统发生与扩散地理分布格局尚不明确,本项目对分布于江苏连云港(LYG)、上海崇明(CM)、福建宁德(ND)、浙江慈溪CX)、浙江舟山岱山海区(DS)、浙江温州乐清海区(YQ)6个地理群体的彩虹明樱蛤位利用微卫星、线粒体CO I和核基因内转录隔区ITS为分子标记、结合15个贝壳形态学参数,利用多元分析法对彩虹明樱蛤的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及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 从52对引物中筛选出其中17对扩增效果好、条带清晰的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彩虹明樱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17个位点在6个群体共310个个体中检测出1146个等位基因,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间于1.7998(DS)-1.2655(YQ),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6个彩虹明樱蛤群体明显分成3支,连云港群体和慈溪群体聚在一起为一支,崇明群体和温州群体聚在一起为一支,舟山群体和宁德群体聚在一起为一支。(2)利用用D-loop分子标记技术、ITS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于群体内,占86.64%(D-loop),利用ITS标记同样是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大(99.46%)。这表明彩虹明樱蛤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采用UPGMA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连云港群体与慈溪群体遗传距离最小,宁德与上海群体遗传距离最大。(3)运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通过测量和校正后采用14个形态学比例性状,对6个群体彩虹明樱蛤的形态差异同时进行研究分析。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宁德和乐清两群体的形态相似度最高,形态差异最大的是宁德群体与崇明群体。判别分析中建立了这6个地理群体的判别函数,各群体的判别准确率综合判别率为71.91%。(4)运用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方法对测得的彩虹明樱蛤栖息地环境数据与其形态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彩虹明樱蛤栖息地环境对其形态性状的影响不明显。 总之,探明了中国沿海6个群体彩虹明樱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分化程度较小的事实,在种群发生与扩散方面应为同一个大的居群,分化与扩散较小。项目按计划完成了主要研究任务,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 2篇。研究成果尚有4篇投稿中,申报专利1项受理中。研究经费按计划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