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
  • 项目名称: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
  • 项目类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批准号:51125021
  • 申请代码:E0508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周华民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开展了塑料与玻璃成型从理论到方法再到工具的系统研究,取得创新成果突破了传统中面模型,首次提出表面模型的概念及实现思路,解决了注射成型建模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微成型毛细流动的“互激励”和分层计算理论模型,建立了聚合物共混物流变学本构模型,实现了工艺过程和材料行为的精确描述;提出了边界元的容错技术、快速解法和压力、速度同次插值的稳定有限元格式,显著提高了计算的规模、效率和稳定性。开发出模拟软件与智能装备,软件应用125家,装备已产业化。近5年发表论著69篇,SCI收录34篇,EI收录57篇,SCI他引173次。论文被Mod. Plast.专题报道,被Simul. Model. Pract. Th.选为Top 10 Cited,被Science Direct评为刊物的TOP 25 Hottest。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受理5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结论摘要:

高聚物材料应用十分广泛,其体积消耗量已超过钢铁和有色金属的总和。高聚物成形是一个各种物理、力学、化学现象共存的复杂过程,成形过程不仅使材料获得一定的形状、尺寸,而且赋予其最终的组织与性能。因此,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加工条件、形态结构演化的关联是高聚物成形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通过成形加工来优化形态结构、充分发挥材料潜在性能的重要基础。本项目系统研究了不相容共混体系的分散相演变、刚性粒子增强体系的增强相演变针对共混体系分散相,提出了基于LBM-SC伪势模型的液滴变形、破裂及聚并模型,探索了不同外场条件下分散相的演变机理与规律;针对粒子增强体系,采用介观悬浮颗粒模型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下填充封装成形过程,发现了影响固体颗粒剪切迁移和沉淀行为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成形过程、形态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联模型,并研发出集成模拟软件。考虑到装备是成形工艺执行的载体,先进注射成形装备是实现高质、高效成形的重要保障,本项目基于上述模型和软件,进一步研究了注射成形工艺智能化技术。在工艺参数自动优化设置方面,发明了压力触发的阀式浇口注射装置、实例检索/快速仿真协同的工艺参数自动设置方法,实现了注射机43项工艺参数的全自动设置;在产品质量在线识别与动态调控方面,发明了注射机工序周期的自动识别新方法、基于图像特征的成形缺陷识别方法、基于小样本迭代学习的质量前馈控制技术,显著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和重复精度,精密手表定位件成品率从95%上升到99.2%。合作研制的智能型注射机控制器年产1万余套,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智能型注射机出口德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本项目执行期间,作学术会议邀请报告11次;发表SCI收录论文19篇;出版英文著作1部(John Wiley & Sons, Inc.),被Materials Views专题报道,指出“该书在大量的注射成形著作中是全新的”;获发明专利授权13项,还受理7项;成果“塑料注射机智能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课题组负责人李德群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负责人周华民2014年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13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受邀担任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等两个SCI期刊编委。培养博士研究生12人(已毕业5人),硕士研究生15人(已毕业12人)。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8
  • 8
  • 2
  • 8
  • 1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26 会议论文 11
期刊论文 12 会议论文 1 获奖 1 著作 2
期刊论文 9 著作 4
期刊论文 9 会议论文 4
周华民的项目
期刊论文 24 会议论文 3 获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