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北京市区不明原因猝死时空分布特征及病因研究
  • 项目名称:北京市区不明原因猝死时空分布特征及病因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2745
  • 申请代码:H2610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田兆兴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基于不明原因猝死率逐年上升,且猝死事件发生多呈聚集现象,由于临床资料收集受限,猝死前貌似体健,猝死后临床理化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对大量猝死病因不能完全解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我们发现环境因素对不明原因猝死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水质、居住条件等。本课题欲将患者的社会属性信息,融合空间信息(包括地理信息、遥感信息等),环境信息(水质、大气、土壤等)与地质信息(断裂带、岩性等),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探测不明原因猝死的时空聚集性。此外本课题欲结合不明原因猝死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如患者的症状描述、行为模式、基础健康状态、家族史及临床资料等,制订危险因素问卷,并借助法医学最新研究方法,即虚拟解剖,克服传统尸检弊端,来帮助我们解译不明原因猝死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乃至病因。试图将医学、地学、环境空间有机结合,对不明原因猝死病因进行深入探测,为更好地认识不明原因猝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论摘要:

基于不明原因猝死率逐年上升,且猝死事件发生多呈聚集现象,猝死后临床理化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对大量猝死病因不能完全解译,尤其是青壮年猝死,既往身体健康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我们发现环境因素对不明原因猝死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水质、居住条件等,因此面对日趋严峻的气象、气候条件,本课题欲将患者的社会属性信息,融合环境信息、空间信息与地质信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探测不明原因猝死的时空聚集性。此外本课题欲结合不明原因猝死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制定危险因素问卷,并借助法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即虚拟解剖,来帮助我们解译不明原因猝死的直接和间接病因。本项目执行期间,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系统研究了北京地区空气污染,包括PM 2.5、PM10、SO2、NO2等,对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结果显示,YLL可作为空气污染对死亡率影响的良好监测指标,空气污染越重YLL越高,65岁以上人群效应明显。热浪对冠心病死亡率的影响,得出男性和老年人对第一次热浪较为敏感,女性和青年人对第二次热浪较为敏感,对于老年人,热浪持续周期越长,冠心病死亡率越高。热浪的前两天对冠心病的死亡率影响最大。周围气温变化,得出极冷和极热天气增加了北京地区冠心病的死亡率,老年人和女性患者比青年人和男性患者更加易感。热效应作用急骤,但持续时间较短,冷效应滞后,但持续时间较长。温度变化可能是不明原因猝死的主要诱发因素,得出当日平均气温波动5℃以上时,不明原因猝死的发生率会随着温度波动的增加而升高。研究中对猝死前的前驱症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得出结论,前驱症状是猝死发生的重要预警信号,对有无基础疾病患者具有同等预警作用。同时发现,前驱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对患者出现的每一项症状均应该重视。同时,论述了基础疾病对猝死病因的推测价值,结果提示基础疾病对不明原因猝死不具有显著病因推测价值,但不否认对已知病因猝死患者病因推测,此研究结果与传统观念有较大差异。另外,论述了北京雾霾期间儿童患者、门急诊患者的发病率,以及不同人群对空气污染的易感性。按照项目计划,围绕着项目主旨进行了上述系统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SCI期刊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另外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项,撰写专著1部。上述科研成果将对卫生、预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必要参考,对临床工作任务部署提供依据,对认识不明原因猝死产生积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6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04 著作 7
期刊论文 12 会议论文 1
田兆兴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