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在口语韵律表达中存在独特的特点。本项目利用汉语不同于非声调语言的特点,探讨已有研究中尚未澄清的问题,即汉语声调在早期自动加工中对语义激活的作用,以及在不同认知阶段中,汉语声调和语调加工的神经机制。这些问题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仍存在着各种分歧和激烈的争论。本项目拟采用ERP方法,结合LORETA源定位技术,通过不同的实验范式考察以下内容(1)在早期自动加工过程中,汉语声调对词汇语义激活的作用;(2)在早期阶段,汉语声调和语调加工的大脑激活模式;(3)在晚期阶段,汉语声调和语调加工的大脑激活模式。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将有助于澄清当前的激烈争论,拓展以往基于非声调语言研究建立的口语加工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完善言语认知加工的理论模型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Mandarin Chinese;lexical tone;intonation;ERP;eye movements
本项目的研究计划要点是拟利用汉语不同于非声调语言的特点,探讨汉语声调对词汇语义的激活作用,以及汉语声调和语调加工的神经机制。截至目前,已公开发表论文10篇,分别发表在《Neuropsychologia》、《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等期刊上,另有3篇文章已整理成文,拟投国内外心理学期刊。对于汉语词汇超音段信息的作用,我们获得的最新发现为(1)关于汉语声调对词汇语义的激活作用研究发现,在早期自动加工中,汉语被试加工真字时产生的MMN显著高于假字,体现了被试对母语词汇语音信息的敏感性;(2)对汉语双字词超音段信息对词汇语义激活的作用的研究发现,声调变化条件下目标词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声调无关条件。当声调在不同位置上发生变化时,注视时间发生显著的变化,首字声调变化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尾字声调变化的注视时间。该结果为Cohort模型(Marslen-Wilson, 1987)提供了实验证据。(3)探讨了汉语口语理解中重读对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调控作用以及对语义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重音条件中,与语义一致的目标词相比,语义不一致的目标词产生了顶-枕叶分布的N400效应,且重读条件下获得的N400效应表现出更为广泛的分布特点,波幅的潜伏期更长。然而,非重读条件中没有发现这一N400效应。这些结果体现了重读对注意及语义的影响。对于汉语声调和语调加工的神经机制,我们获得的重要发现为(1)采用新的被动Oddball范式,考察了自动加工中汉语声调和语调作用的脑机制。结果发现声调条件下产生了MMN,而语调条件下没有产生MMN,表明声调和语调的早期自动加工存在不同的过程。对声调条件下的MMN进行源定位分析发现,该过程中最强激活的脑区位于大脑右半球的颞中回(BA21),该结果体现了言语音高感知的大脑功能的不对称性。该研究结果为言语信息加工的声学假设(Zatorre & Belin, 2001)及Luo等人(2006)提出的两阶段动态加工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2)采用主动Oddball范式,考察了汉语单字词和三字句中,声调和语调在早期控制加工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附着在二声调汉字后的疑问语调在单字词或句子水平上都没有激发出MMN;在早期控制加工过程中,汉语声调加工表现出更多的左脑优势,汉语语调加工表现出双侧激活的特点;实验结果支持韵律信息加工的功能单侧化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