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成果数据库 > 期刊 > 期刊详情页
黄土高原旱地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碳特征评价
  • 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
  • 时间:0
  • 页码:325-330
  • 语言:中文
  • 分类:S344[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农业科学—农艺学] S154[农业科学—土壤学;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 作者机构:[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农业部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重点开放实验室
  • 相关基金: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3029);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596和40671107)
  • 相关项目:根系硝态氮溢泌的氮素营养生理效应
中文摘要:

增强农田土壤碳固持能力、增加碳贮量是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提高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利用黄土高原23a的定位试验,分层采集休闲、苜蓿连作、玉米连作、小麦连作、豌豆-小麦-小麦-糜子(豆禾)及玉米-小麦-小麦-糜子(禾谷)轮作条件下0~40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对土壤不同形态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相比,不同作物长期连作或轮作显著提高0~40cm土层各种形态碳的质量分数,总碳提高35%~74%,有机碳提高47%~139%,无机碳提高20%~26%,轻质有机碳提高的幅度最大,是休闲的3~11倍。不同种植模式之间,0~15cm的各土层中,土壤总碳、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均是苜蓿连作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禾谷或豆禾轮作,玉米或小麦连作较低。无机碳却不同,苜蓿连作仅使0~5cm土层的无机碳增加。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碳、有机碳和轻质有机碳均是苜蓿连作下降幅度最大。可见,长期苜蓿连作是增加旱地土壤碳的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有机碳和轻质有机碳,但主要表现在15cm以上的表层土壤。与连作相比,轮作增加土壤碳的作用较强,且不同轮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同期刊论文项目
同项目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