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针对我国科技投入高幅增长与创新成效相对落后这一特定现象,以我国新技术商业化进程的良性发展为研究目标,将顾客、投资者、战略伙伴、组织人才等主体的认同状况以及认同之间的嵌套作为该进程的核心环节,探讨促进各类认同的策略性质和作用机理。在扩展Zott-Henry商业模式功能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商业模式对上述策略的选择、实施所具有的制约与强化功能。依据动态能力理论、商业模式结构-功能理论、权变资源观理论,探讨商业模式在影响新技术商业化进程的同时,其自身演变(耦合进化)的触发因素和基本环节,据此归纳出阻碍商业模式进化的各类典型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为根本性改善我国科技投入的创新促进功能,全面提升科技活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提供系统理论支持和策略建议。
business model;container model;functional structure;evolution;experimental innovation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不仅受到作为该进程起点的科技发明或技术创新成果的影响,更取决于该进程所采用的商业模式。自从Chesbrough(2002)等论证了商业模式对释放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所具有的调节作用以来,商业模式对“科技成果投入”和“运营绩效产出”这二者的调节作用就成为主流理论和管理实践关注的热点之一。哈佛学者M W. Johnson(2008)等更援引资深投资界人士意见指出,当人们过于追求高技术时,创新往往以失败告终,而当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成效时,成功可能性则显著增加。2012年达沃斯论坛,将模式塑造和未来企业模式(The Future Enterprise Model)列为论坛核心议题。 本项目研究有三个主要目标1、澄清商业模式对顾客、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产生认同所具有的影响。2、揭示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商业模式本身进化的过程特征与影响因素。3、归纳促进商业模式进化的宏微观策略。为此,本项目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1、探讨商业模式的功能内涵、实现该功能的过程机理以及影响功能实现的条件体系。2、分析论证商业模式的结构特征,包括板块组成、板块内的元要素(Meta-Elements)属性以及这种属性的度量方法。3、考察商业模式的成型(Shaping)过程,包括阶段构成、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等。 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本项目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首次提出关于商业模式结构的容器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 2、首次提出商业模式的广义调节功能理论,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 3、首次提出关于商业模式成型过程的三阶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 以上三方面成果均形成有关论文,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 本项目取得的研究结果所具有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为形成商业模式研究的“统一语言和规范分析框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Zott等人(2008,2010,2011)提出,商业模式应成为有别于企业战略、产业组织等理论分支的独立研究单元,本项目研究为促成这一“独立研究单元”的形成提供了不能或缺的概念与分析框架基础。 2、为商业模式实验创新研究的展开和深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项目关于商业模式进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针对商业模式实验创新的核心内容--试错学习行为的分析与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