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在课题组前一国家青年科学基金研究基础上,针对复方中药成分作用复杂的特点,提出代谢组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结合的研究思路,对已筛选出的2个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进行药动学-药效学(PK-PD)研究。将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用于药代动力学评价、代谢组学方法用于药效动力学评价,应用现代统计分析软件将二者进行关联分析,将时间、浓度和效应结合起来,寻找其体内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成分并进行定性归属,结合辨证药动学与常规药动学方法考察其药代动力学过程,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进行全面的研究,以期探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成分及其体内动态变化规律,即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对有效部位的研究既保持了中药复方的配伍特色,又简化原方的化学成分。其结果不仅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该方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又能阐明作用机理,为从中药中研发疗效更佳的抗抑郁新药奠定基础。
Xiaoyaosan;Effective fraction;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
本项目在课题组前期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研究基础上,对已筛选出的2 个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进行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将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用于药代动力学评价、代谢组学方法用于药效动力学评价,应用现代统计分析软件将二者进行关联分析,将时间、浓度和效应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研究。结果因两个部位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石油醚部位中含量均较高,为避免重复后续工作中仅对石油醚部位进行研究;血清药化研究发现逍遥散石油醚部位入血成分主要源自柴胡、当归、白术和甘草,主为多炔和内酯类化合物,鉴定了8种原形化合物,分别为2Z,8Z,10E–十五烷三烯-4,6-二炔-1-醇(RB-1)、2Z,8E,10E–十五烷三烯-4,6-二炔-1-醇(RB-2)、2Z,8Z,10E–十七烷三烯-4,6-二炔-1-醇(RB-3)和2Z,8E,10E–十七烷三烯-4,6-二炔-1-醇(RB-4)、藁本内酯、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和白术内酯III;其中4种多炔化合物为自制,采用单胺递质再摄取抑制试验进行活性检测,具有抗抑郁活性,甚至超过阳性对照药;分别建立了测定生物样品中RB-1-4和藁本内酯的UPLC-UV法、测定白术内酯I、II和III的UPLC-MS法,结果RB-1和RB-3在样品中均未检测到,其它药-时曲线均具有双峰现象,符合二室模型,正常组中内酯类吸收快、消除快,RB-2和RB-4吸收快、消除慢,能广泛分布体内组织,但海马中仅检测到多炔类,主要经粪便排泄;模型组与正常组药动学具有一定差异,血清中未能检测到藁本内酯,RB-2与RB-4较正常组吸收更慢,消除更慢,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升高,进一步佐证多炔类可能为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成分;分别建立神经递质与其代谢物的HPLC-FD法、代谢组学潜在生物标志物的GC-MS法,与行为学结果对照,经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与给药组验证,筛选出NE、5-HT、葡萄糖和果糖共4种可量化药效指标。药效动力学研究中,采用DAS软件计算逍遥散抗抑郁效应消除半衰期为4.8d。将PK与PD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效应成分与药效指标间多符合S型最大效应模型,与综合药效指标间呈滞后环相关性;研究中增加了单味药材石油醚部位灌胃给药后活性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发现复方给药使药物浓度整体下降,但持续时间更长,白术内酯类基本不变。其结果不仅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而且为从中药中研发抗抑郁新药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