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先天性耳聋这一严重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高发疾病,本项目申请人在多年积累中国西北地区先天性耳聋遗传资源和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针对西北地区12个人口数在1万以上少数民族,进行涵盖多个少数民族先天性耳聋患者的耳聋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耳聋候选基因筛查工作及遗传性耳聋大家系的基因定位克隆工作,运用大规模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绘制出中国西北地区12个主要少数民族先天性耳聋常见基因突变图谱,同时,在未检测到常见致聋基因的耳聋家系中探索新的致病基因或新的致病突变,为建立西部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耳聋预防、监测及干预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耳聋的病因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Northwest minority;Epidemiology;Deafness gene;Mutation;Ethnic specificity
耳聋是导致人类言语障碍的常见疾病,也是影响人口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结果显示耳聋发病率在1/1000-1/500,且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中国西北是一个聚居了40多个少数民族的地区,人员往来频繁,不同人群的迁移、婚配造成了较为广泛的基因交流,从而增加了该地区人群基因结构的复杂性,有利于了解不同民族耳聋基因的流行状况及其民族特异性的研究。本研究共收集到中国西北地区1673例少数民族耳聋散发病例和46个遗传性耳聋家系,完成了临床和遗传资源的收集,为进一步开展遗传学研究积累了资源。本研究对1482例少数民族非综合征听力损失患者(其中藏族107例,东乡族132例,回族407例,哈萨克族72例,维族612例,保安族17例,裕固族12例,塔吉克族18人,俄罗斯族2人、柯尔克孜族33人、蒙古族33人、土族37人)分别进行GJB2、SLC26A4和mtDNA1555A>G突变的筛查研究,并且完成了同地区457例汉族耳聋患者的比较研究。临床病史资料分析得出145名患者具有明确耳毒性药物使用史,发生率为9.78%,其中藏族、东乡族、土族最为严重。GJB2基因研究结果显示各少数民族等位基因频率各不相同,仅维族与汉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主要与维族高加索种族背景有关。85例患者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包括纯合30例,杂合50例,复合杂合突变5例。同样具有高加索种族背景的回族和东乡族、哈萨克族的突变频率也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见除了种族背景,民族融合、生活环境等原因对耳聋基因流行特征同样有很大影响。mtDNA1555A>G突变研究显示藏族、回族、哈萨克族、维族、土族的突变频率分别为2.80%、2.70%、1.39%、2.12%、2.70%,其余均为0.00%。东乡族、回族和维族与汉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明确了185例耳聋患者的致聋原因,发现了两种新的突变形式。研究还发现不同民族各基因的热点突变也存在很大差异。 本研究绘制出了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非综合症耳聋患者常见聋病基因的突变图谱,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聋病基因诊断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新的致病基因发现及新致病突变的研究提供依据,为有利开展聋病基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