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能下14,15,16C轰击28Si靶引起反应的α粒子发射和双α关联测量实验
  • 项目名称:中能下14,15,16C轰击28Si靶引起反应的α粒子发射和双α关联测量实验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10975174
  • 申请代码:A0503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蔡翔舟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对中能下15C和16C的反应总截面和碎裂反应碎片动量分布的实验测量显示了15C和16C分别具有单和双中子晕结构,其价中子有很大的几率处在s态。对核能谱的测量和计算提出在15,16C的一些激发态中存在着链状和三角形的3α簇团结构。我们计划发展新型的能量和位置分辨率高,能进行双粒子关联测量的带电粒子阵列探测系统,利用兰州近代物理所的放射性次级束流装置开展14,15,16C束流轰击28Si靶的实验,进行反应发射α粒子的能谱、角分布以及α-α关联测量。从而研究中子晕和簇团结构对α粒子发射的影响,这对我们理解核内的少体问题和弱束缚系统的耦合等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同时发展能描述形变和簇团结构的IQMD模型,来研究形变的和具有簇团结构的弹核引起的反应,进一步研究α簇团结构和形变效应对α粒子发射和中子晕结构形成的影响,并分析α簇团结构和新幻数出现的关系等。

结论摘要:

本项目按照年度研究计划,顺利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利用IQMD输运模型,研究了形变弹靶引起反应中,形变轴相对入射方向和形变值大小在动量耗散、碎裂过程和椭圆流等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两种极端构型tip-tip和body-body,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弹靶接触、压缩和膨胀过程,导致出现不同的碎裂行为,中心的body-body碰撞能够产生较大的椭圆流,随着入射能量的升高椭圆流存在由在平面发射到出平面挤出的转变,并且中心body-body碰撞产生的椭圆流存在着对重叠区坐标空间离心率的标度现象。由于形变结构在奇异核中存在的普遍性,形变核的非极化碰撞可能对晕或皮奇异结构及簇团结构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了核子-核子动量关联函数对中子晕核候选者15C的价中子密度分布的敏感性,发现在周边碰撞和较高的入射能量下,对于质子-中子和中子-中子关联函数,价中子取1d5/2组态比取2s1/2组态对应的关联函数强度高得多,在这种入射道条件下,关联函数能够本质上体现炮弹自身的结构效应,而不是碰撞中弹靶形成热核的时空特性。在周边碰撞下,价中子密度分布较远的2s1/2组态炮弹导致较严重的碎裂,其核子产额比n/p较大,并且2s1/2组态比1d5/2组态的炮弹发射更多的高能中子。这些研究深化了对晕核反应动力学的认识,为解决晕核价核子组态分布,测量提取价核子的S因子提供了新方法。分析了丰质子核31Cl的动量分布实验数据,结果显示31Cl单质子剥去反应碎片30S的动量分布宽度与价质子处于d态时基本一致,这说明31Cl的价质子分布符合传统壳模型预言的处在1d5/2轨道。完成了36、40Ar打Ni靶的同位旋标度规律及同位旋效应的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在具有不同同位旋的弹核与靶反应中,远离弹核的弹核碎裂反应产物的同位素产额比值基本上相同,呈现同位旋标度的规律,而靠近弹核的同位素产额比则偏离了同位旋标度规律。研究了丰中子核作为炮弹的核反应中的中子质子产额比与弹核中子皮厚度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中子-质子比与中子皮厚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联。研究得到周边核核碰撞中不同中子皮厚度下核反应截面和中子(质子)擦去截面,发现对于丰中子核中子擦去截面与弹核中子皮厚度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与中子质子产额比相比,中子擦去截面更容易从实验上测量,建议中子质子擦去截面比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提取丰中子核中子皮厚度的观测量。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5 会议论文 2
蔡翔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