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率先开展兽医群体药动学研究,为制定科学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建立了抗菌药在靶动物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并成功在动物不同种属间外推,用以预测动物组织中的兽药残留,为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和食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开展了病原菌耐药性变异规律研究,着重对喹诺酮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耐药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在国际或国内首次检测到多个新耐药基因;开展动物病原菌毒力因子的变异特征研究,探索了耐药与毒力因子之间相关性,证实两者能共转移,为动物源耐药菌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依据。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45篇,以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14篇(包括已接收)。在兽医药动学和药效学、细菌耐药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绩.担任多项学术兼职,为广东省高等院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骨干培养对象,获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成果促进奖1项,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1项。
Antimicrobial drugs;Antimicrobial resistance;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 model
现代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兽药的应用。然而,主要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抗微生物药物在防病治病的同时导致耐药病原菌的大量出现和传播,造成兽医临床治疗失败。因此,对兽医临床常见的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开展耐药菌和耐药基因传播机制以及运用药动学-药效学的手段优化给药方案,已经成为保证畜牧持续稳定发展和食品安全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本项目建立并完善了兽医临床重要的五种动物源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数据库,收集菌株总计超过5000株。分析了各类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感敏性,描绘了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及流行趋势;阐明了兽医临床重要抗菌药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药物的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耐药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传统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割裂的基础上,开展了沃尼妙林、头孢喹肟在不同动物种属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的同步模型研究,获得了关键的药动学参数,为不同动物种属合理用药提供了指导。课题较好地完成了项目计划研究内容并达到了研究目标。在项目执行期间,发表SCI 收录论文35 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 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新增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和省级现代农业兽药安全评价与研制产业技术中心。研究团队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和农业部杰出人才创新团队称号,项目主持人同时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人社部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以及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团队核心成员获得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1人,珠江新星 3人, 培养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3人次,共指导博士生14人,毕业6人,在读8人。指导硕士生29人,毕业人数6人,在读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