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曾发现细胞周期因子在胚胎发育的头尾轴模式建成中发挥重要功能,并通过蛋白竞争结合在分子水平上偶联细胞周期与模式建成,此成果发表在《Nature》上并得到同期《Nature》News and Views中的评述,凭借此成果申请人获得了德国马普协会主席-副主席创新奖。来西南大学工作后,申请人最近在内胚层组织器官发育的研究中发现原肠期胚胎内胚层前体细胞运动与细胞周期偶联对话的分子机制,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申请人还建立了肝脏和胰腺再生的斑马鱼模型,为利用正向遗传突变筛选系统地研究调控脊椎动物组织器官再生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申请人近五年发表了学术论文7篇,总影响因子超过55,其中6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被SCI引用100余次;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等项目6项;并作为带头人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已公示)。
本项目在内胚层组织器官发育和再生研究领域取得如下主要进展1)通过细胞周期因子对消化器官左右不对称性的调控作用研究,我们发现了视黄酸信号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信号途径时序性地分别调控消化器官和心脏左右不对称的形成,揭示了脊椎动物不同器官左右不对称性的区别调控机制。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学术期刊上。2)完成了早期内胚层单细胞分辨率的谱系定位图谱,明确了肝脏、胰腺、消化道前体细胞各自在早期内胚层中的定位,证实早在原肠期结束后,各内胚层器官的前体细胞便已集中在内胚层的特定区域。3)我们筛选获得了特定发育时期在内胚层特异性表达的单次跨膜蛋白EpCAM,发现正是EpCAM赋予了内胚层细胞特异性响应Wnt2bb肝脏诱导信号的能力,并阐明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解释了肝脏为什么只能在内胚层中形成的问题。该成果作为每期亮点发表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并得到Faculty of 1000的评述。4)在肝脏再生的细胞来源研究方面,我们发现肝脏再生不同时期的主要细胞来源不同。在肝脏严重损伤的情况下,胆管细胞转分化是肝细胞再生的主要细胞来源,但是反应较慢、产生贡献较晚;而造血干细胞虽然并非最终的主要贡献细胞,但对损伤反应迅速并且是再生早期的主要细胞来源,对于个体度过极端损伤期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的一部分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