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通过工作搜寻这一渠道,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表现,引发就业不公平。那么,家庭背景变量通过哪些渠道影响工作搜寻过程?公共政策是否可以减缓这种家庭效应?已有研究没有给出系统性解释。本课题将在工作搜寻模型框架下,立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前提,将家庭背景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工作搜寻理论三者结合起来,建立和推演将家庭背景因素作为前定变量的工作搜寻模型,以解释家庭背景弱势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工作搜寻与就业劣势;利用课题组获得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微观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微观计量方法,验证提出的理论假说,验证公共政策的效应;探讨如何通过公共教育政策的适时延伸,来减缓由家庭背景- - 工作搜寻- - 就业表现过程中产生的就业不公平问题。本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工作搜寻理论,即增加了家庭背景这一前定因素,将工作搜寻理论伸展为代际搜寻或动态搜寻;同时,使人力资本理论和家庭背景理论得到扩展,即增加了工作搜索渠道。
Family background;Job-searching;Self-selection;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
正确把握家庭背景和市场机制在中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程度,是相关公共政策决策的基础。以微观问卷调查样本为基础,估计虚拟内生变量模型,实证检验家庭背景通过 “自我选择”,即工作搜寻等过程,如何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劳动力市场机制对家庭背景因素有直接的“替代”效应,但优势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表现尤其是就业概率具有显著的间接“强化”效应。其中,优势家庭背景对工资的“强化”效应主要通过传统代际收入传递途径,即家庭人力资本、家庭文化资本渠道实现;而优势家庭背景对就业概率的“强化”效应主要通过工作搜寻渠道,即工作搜寻强度、搜寻努力等变量传递。基于上述结论,我们认为,政府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把弱势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就业扶助,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弱化个体家庭背景对就业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工作搜寻公共资助,降低弱势家庭大学生搜寻成本;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弥补弱势家庭背景大学生家庭教育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