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东篱公司
退出
申报数据库
申报指南
立项数据库
成果数据库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著 作
专 利
项目获奖数据库
位置:
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20世纪中国美学史
项目名称: 20世纪中国美学史
批准号:12&ZD111
项目来源: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
研究期限:2012-10-
项目负责人:高建平
依托单位:中国社科院
批准年度:2012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专利
获奖
著作
39
0
0
0
0
期刊论文
1949—1966:文化领导权之争中的蔡仪美学思想
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建构历程综论
“意境”的现代旅程及其尴尬
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历史遗产——“十七年”时期美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
文学意义的生成:重审雅各布森与里法泰尔、卡勒之争
美学大讨论始末与六条“编者按”
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
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中国影响
从差异空间到权力空间:新型网络文学的实质及变革
“实践美学”的苏联缘起与本土变异——李泽厚“客观社会说”与苏联“社会派”美学的比较阅读
1957年“反右”运动与“美学大讨论”正义——以六卷本《美学问题讨论集》(1957-1964)为研讨平台
《耶路撒冷》:重建精神信仰的“冒犯”之书
乐与中国美学的和谐精神
论“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的不平衡性
从“反艺术”的阐释性原则看当代美学的跨学科发展——纳尔逊·古德曼“何时为艺术”的理论意义
文学审美论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理论支撑——论童庆炳的“审美溶解说”
流动的“文学性”——雅各布森“主导”诗学思想论
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本土基因及其呈现形态
20世纪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兴起的动因及实践
“文学性”的两副面孔——雅各布森与英美新批评的语言诗学比较
创伤与彳己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价值、文化意义与美学史地位
蔡仪“典型论”美学观建构的日本资源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理论选择——高建平教授美学研究的方法与立场
列宁文艺反映论与建国后我国文论的历史缘分
在“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间双向振摆——“美学大讨论”时期吕荧美学思想重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价值与偏颇——“十七年”时期美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
诗歌语法的“深层语法”——雅各布森“对等”与“平行”诗学思想论
20世纪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体系建构与视角转换
试论文艺批判运动与“美学大讨论”的关联性
艺术的阶层跨越——建国初期艺术领域的“中/西”“古/今”问题
人民文艺的建构与文艺话语的一体化特征—“十七年文艺”审美思想史研究之一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思想在中国60年的考察分析
论二十世纪初留日学生群体的戏剧观念
文学·理论·文化——《澳门日报》之《镜海》副刊的文学史意义
民族文化符号在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使命
“试验”与“考验”:蔡仪美学的历史之难
苏式美学话语的膨胀及美学研究的偏狭——“十七年”时期美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及其学理建设
高建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