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本项目采用体外培养小香猪肝细胞和胆小管以及肝内外胆管片段缺氧再给氧模型模拟肝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建立小香猪简易自体肝原位移植模型,观察肝动脉缺血再灌注对胆道损伤的作用;通过检测肝组织热休克蛋白25/27、丝切蛋白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分析纤维形肌动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电镜观察胆小管微丝及微绒毛的形态变化,阐明胆小管对胆汁排空功能的状况;通过检测肝内外胆管组织和成纤维细胞中转移生长因子-β1及Smad4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图像分析仪观察胆管及周围组织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的增生情况,同时检测炎症因子的含量,阐明ITBL的发生与组织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的关系。本项目较深入地探讨了肝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ITBL的发生机制,为肝移植术后ITBL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liver transplantation;ischemic type biliary lesion;delay rearterialization;;
背景胆道非吻合口狭窄(NAS,或称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病)是肝移植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肝移植中,通常采用先开放门静脉结束无肝期,然后再重建并开放肝动脉。相对于在供肝切取过程中供体所经历的热缺血,无肝期结束至肝动脉开放之间的这段时间也称之为“二次热缺血”。由于肝内外胆道系统仅由动脉供血,二次热缺血可能会对胆道造成一定的损伤。肝动脉延长开放时间>60分钟是NA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在肝移植中采用同时开放门静脉及肝动脉的方法,能够降低NAS的发生率。但有人提出异议,发现与传统的重建方式相比,该重建方法并不具有任何优势,尤其是在NAS发生率方面。临床研究难以排除混杂因素,已有一些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肝动脉延迟开放能够造成肝内胆管的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但这些实验观察期均局限于术后24小时内。因此,单纯肝动脉延迟开放是否能对胆道系统在较长时间内造成损伤,并最终导致NAS的发生,至今无实验证据支持。方法与结果1. 体外实验以BRL-3A大鼠肝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通过CoCl2诱导肝细胞缺氧,研究缺氧对肝细胞的损伤;结果发现CoCl2诱导BRL-3A肝细胞缺氧1、3、5h后,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逐渐增加,细胞膜表面的微绒毛结构断裂越多,细胞增殖受到的抑制作用越明显,Cofilin、F-actin mRNA减少,HSP25/27 mRNA增加;CoCl2对BRL-3A肝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越明显;2. 体内试验建立小型猪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依据肝动脉延迟开放的时间,分为同时开放组;1h组;2h组。术后取材检测发现各组血清酶均在术后出现升高,且升高幅度在术后早期同肝动脉缺血时间正相关,后相继恢复正常。胆小管内微绒毛、肝内Cofilin、TGF-β1、Smad-4、TNF-α、TGF-β1、Smad-4均在术后早期出现升高,在经历峰值后最终在3月内逐渐回落正常,并随肝动脉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胆总管各指标在术后3月时均较正常无明显变化。术后3月胆道造影未见异常。结论1. CoCl2诱导肝细胞缺氧的损伤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 肝动脉延迟开放能够能够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引起胆小管、肝内胆管及肝实质细胞的损害,而且这种损害随着肝动脉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剧,但损伤是暂时的,可恢的。在排除其他NAS相关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单纯肝动脉延迟开放并不会导致NAS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