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NP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已证实EB病毒(EBV)感染与NPC密切相关;新疆维族HLA等位基因频率和NPC的临床特征与汉族存在差异。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放疗前、后HLA限制性EBV编码的多肽诱导的CTL数目变化与维汉族NPC发生有关。由此推测,深入探讨维族EBV特异性多肽诱导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对于阐明NPC发生、发展机制,促进疫苗研发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课题借助英国牛津大学的帮助,应用包含与EBV感染有关的LMP、EBNA、BARF蛋白所有氨基酸序列的重叠肽、酶联免疫斑点、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免疫磁珠等先进技术,检测维族NPC治疗前、后多肽激活后产生CTL应答频率、强度、T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与汉族对比分析,并建立EBV多肽活化的T细胞体外模型,进行验证研究,揭示EBV特异性多肽与维族NPC发生、发展、放疗疗效的内在联系,为适合新疆特色的EBV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human leukocyte antigen;polypeptide;specific T cell;prognosis
本课题应用PCR-SBT技术对比维、汉族鼻咽癌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Bw、DRB1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性,同时结合鼻咽癌临床特征和随访情况探讨HLA对维、汉族鼻咽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应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对比维、汉族健康人群与鼻咽癌患者之间和维、汉族鼻咽癌治疗前后HLA限制性EB病毒(EBV)的LMP1、LMP2A、BARF1、EBNA3A、EBNA3B、EBNA3C特异性多肽激活后产生特异性T细胞数目的变化,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疾病转归过程中变化说明疾病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合免疫组化对EBER、P16、CD4、CD8的染色进一步在组织中验证EBV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利用新疆民族及地域的优势,收集维、汉族鼻咽癌的随访资料并结合临床分析鼻咽癌的远期生存及预后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维、汉族鼻咽癌患者HLA限制性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A*02、B*40、B*46基因频率在汉族鼻咽癌组明显高于维族鼻咽癌组,A*03、B*07、B*14、B*50基因频率在汉族鼻咽癌组明显低于维族鼻咽癌组;汉族鼻咽癌组DRB1*08、DRB1*09基因频率高于维族鼻咽癌组,DRB1*07基因频率低于维族鼻咽癌组。(2)鼻咽癌患者对于LMP2A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明显低于健康人群,这可能是EBV潜伏感染,最终导致鼻咽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健康人群对EBNA3A的反应强度低于鼻咽癌初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作为判断鼻咽癌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参考指标;EBV感染的鼻咽癌组织中合并HPV的感染率较低,且EBV感染导致组织中T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有可能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3)年龄是影响汉、维族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DFS)的共同因素;而N分期和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依托本项目发表相关论文11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获得后续相关研究项目3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人,实验室骨干3人,5人次已赴合作单位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和培训;进一步完善T细胞库;举办全国会议4次,中英高峰论坛1次;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肿瘤学重点实验室立项;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获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8篇论文获得第十三届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