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部分汉族和维族RH基因结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通过长片段PCR策略和测序技术,分析RHD和RHCE基因之间间隔区,内含子区,启动子区,侧翼序列等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重点研究这些区域的STRs,Alu序列和SINE等散布元件,比较研究汉族、藏族、蒙古族、维族和回族人RhD阳性和阴性,Del型,弱D,部分D个体,不同RhCE表型的RHD和RHCE基因在这些区域中SNPs的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揭示RH基因分子进化、重组和突变机制,阐明中国人Rh变异体的分子基础,弄清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多态性是否与RhC表型有关联。通过对有地域代表性的不同民族RH基因非编码区多态性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民族迁徙和融合对RHD和RHCE基因的结构和遗传模式的影响,阐明RHD和RHCE基因多态性的民族背景差异,探讨中华民族的源流问题,同时为中国人RH基因的准确定型奠定基础。
RHD gene;RHCE gene;non-coding region;Sequencing;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Rh表型汉族、藏族、蒙古族、维族和回族人RHD和RHCE基因非编码区SNPs。Rh表型分布特征分析发现汉族和藏族在Rh表型分布中存在差异,汉族以RhCC和Rhee纯合子多见,而藏族以RhCc和RhEe杂合子多见。对RHD基因上游、下游和杂合box,以及启动子区4个多态性位点检测结果显示所有RhD阳性样本以及表型为RhD阴性但RHD基因型为RHD+/RHD-杂合子和RHD+/RHD+纯合子样本均可检测到4个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所有RHD-/RHD-纯合子样本均检测不到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RHD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可能与RhD阴性机制无关。应用分段扩增直接测序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民族RH基因间隔区中SMP1基因的结构特点和多态性,结果显示SMP1基因全长 24066bp,第1~6内含子长度分别为2017bp、2381bp、8553bp、1188bp、3818bp、和3807bp;第1~7外显子长度分别为159bp、106bp、113bp、68bp、93bp、61bp和1702bp。SMP1基因第1、2、3、4、5、6外显子未发现多态性位点,但第7外显子存在1351T>C和1726G>A多态性。SMP1基因nt1351C和 nt1726A与RHC等位基因关联,nt1351T和 nt1726G与RHc等位基因关联。应用PCR-SSP方法对RHCE基因exon 1的48G>C多态性、intron 2的109 bp插入序列,以及exon 5的733C>G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和中国西藏藏族人群RHCE基因exon 1中存在48G>C多态性。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携带RhC抗原个体其RHCE基因intron 2中109 bp插入序列的缺失率为1.08%,在西藏藏族人群中缺失概率为0。所有样本RHCE基因exon 5的733位核甘酸均为G,未发现该位点存在733C>G多态性。本研究成功建立了SMP1基因7个外显子、6个内含子测序方法,建立了SMP1第7外显子1351T>C和1726G>A多态性,RHCE基因exon 1的48G>C多态性,exon 5的733C>G多态性和intron 2的109 bp插入序列,以及 RHD基因上游box、下游box和杂合box的PCR-SSP和测序检测方法。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中国人RH基因非编码区的结构与遗传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