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燕赵非物质文化空间景观格局图谱与演化驱动机制
  • 项目名称:燕赵非物质文化空间景观格局图谱与演化驱动机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971089
  • 申请代码:D01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张军海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的关键是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本质。时间和空间是界定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本维度,现有研究较少以空间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现象。本项目选择亟待保护的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学信息图谱思想,构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基本单元信息图谱表达模型,研究非物质文化现象及其载体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揭示其空间格局的内在机制、演变过程和驱动机制,发现非物质文化空间与自然地域和社会经济单元的偶合规律,及其与物质文化景观的依附关系,尝试非物质文化空间和时间维度的整合研究模式。项目能够从人地关系角度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现象本质,扩展人文、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丰富空间综合社会科学的案例研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具有基础指导作用和科学理论支撑。

结论摘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国际关注热点的背景下,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演化机制成为文化保护的基础。项目从地理学角度出发,以时空维度视角下的地学信息图谱思想,借助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格局、特征和演化机制。项目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提出了文化载体的基本概念,为非物质文化景观基本单元的表达奠定了基础,并以此构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时空思维体系,实现了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时空数据组织体系。(2)深入分析了文化载体支撑下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地图表达与可视化视角,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化表达模式,为开展系统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以文化传承的多维可视化为案例,证明了地图可视化对文化景观微观结构的发现和景观背后的语义挖掘的重要作用和地理学意义。(3)以剪纸文化、茶文化和选址文化为案例,验证了分形分维、数字高程模型、核密度方程等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模型在文化景观格局分析中的作用,初步建立了文化传承域和传播域模型。(4)以太极拳文化、剪纸文化为例,在非物质文化时空数据库基础上,通过GIS可视化与建模分析非物质文化景观演变过程与特征、分析其演化的驱动机制,并初步构建了文化演变模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5)项目组积极关注了互联网等现代虚拟媒介对非物质文化传播、演变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虚拟文化载体的概念,以中国剪纸、年画等文化现象为例,采用GIS方法分析信息空间尤其是C2C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格局和演化机制。项目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将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地理学研究中,使多学科的研究者都能够从人地关系角度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现象本质,使文化地理学家更好的发现和认识非物质文化景观内在的结构和文化演化的驱动机制,扩展人文、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空间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案例研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张军海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