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神经元-胶质细胞交互调控D-serine在血管性痴呆(VD)模型中的作用及雌激素的干预研究
  • 项目名称:神经元-胶质细胞交互调控D-serine在血管性痴呆(VD)模型中的作用及雌激素的干预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1171354
  • 申请代码:C07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王瑞敏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本项目拟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BCCAO)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以D-serine为切入点,探讨胶质细胞-神经元交互作用在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系统揭示神经元进行性病变死亡的机制,探索潜在的治疗靶点。具体验证以下假设①VD急性期星形胶质细胞释放D-serine增加,诱导神经元兴奋毒性,其机制涉及星形胶质细胞GluR2表达下调和谷氨酸受体结合蛋白(GRIP)的调控作用;②VD进行性病变期小胶质细胞活化,诱导tau蛋白超磷酸化和Ab的生成,进而诱导神经元D-serine合成增加,致使NMDA受体过度开放,突触神经元损伤,大鼠学习记忆障碍;③长期生理剂量雌激素通过诱导nNOS活性、稳定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低Tau磷酸化和Ab生成,从而降低D-serine水平、保护神经元损伤、逆转学习记忆缺陷。

结论摘要:

血管性痴呆(VD)是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所致的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仅次于老年性痴呆,占痴呆发病率的15-20%。目前,临床上尚无明确的神经病理学的VD诊断标准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本研究对大鼠实施永久性结扎双侧劲总动脉 (BCCAO) 从而诱导血管性痴呆模型,研究VD不同阶段的分子机制,并探讨17β-雌二醇 (E2)的有益作用。研究发现 (成年雄性SD大鼠) 1)VD早期 (BCCAO7d, 21d), 海马CA1区内源性d-serine水平升高,并通过上调NADPH氧化酶活性诱导氧化-抗氧化失衡;2) VD早期(BCCAO7d, 21d), 各组大鼠 (sham控制组、BCCAO组和E2处理组) 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无显著差异。但在BCCAO 3m大鼠空间学习能力无显著差异,而其空间记忆能力较年龄匹配的sham组大鼠显著降低;其分子机制与轴突损伤、突触蛋白表达降低及树突棘数量的减少密切相关。3) BCCAO 6m(VD晚期)组与年龄匹配的sham控制组组大鼠相比海马CA1区生存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同时大鼠海马依赖的空间学习记忆缺陷。其分子机制与泛素化水平升高、tau过度磷酸化及Aβ1-42沉积有关。有意义的是,持续给予E2三个月可显著改善BCCAO诱导的空间学习记忆缺陷。4) BCCAO 3m和6m均可导致海马CA1区促炎症因子CD11b、Cleaved IL-1β蛋白表达,D-丝氨酸合成关键酶丝氨酸旋化酶表达降低或给予E2替代治疗可显著降低此慢性炎症反应。 (成年雌性SD大鼠) 5) 手术绝经的大鼠对BCCAO诱发的缺血性损伤较雄性大鼠敏感,与年龄匹配的sham控制组相比BCCAO3 m即可导致海马CA1区生存的锥体神经元数量显著降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显著下降。6) BCCAO后大鼠脑血流快速降低,于BCCAO 14d逐渐恢复,19d时脑血流量回复到Sham组水平。7) BCCAO早期即可导致血管结构损伤,这种损伤可持续到BCCAO后3m;生理剂量E2替代治疗不但可显著降低血管超微结构损伤、降低IgG渗漏,而且也增加了皮层和海马CA1区的血管密度;其分子机制可能与E2可上调VEGF蛋白表达相关。此研究揭示了VD进行性病变的分子机制,D-serine可能是防治VD的重要靶点,慢性17β-雌二醇替代可能是有效的干预措施。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0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王瑞敏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