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咀嚼肌疼痛的发生中,心理应激和咬合干扰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交流箱(Communication Box)心理应激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行为学测试筛选真正出现明显心理应激行为表现的大鼠,在单个后牙上分别给予干扰咬合和不影响正常咬合的金属全冠修复。再通过旷场实验验证心理应激水平的差异,通过咀嚼肌痛觉反应阈值测试分析疼痛敏感的变化。使用RT-PCR技术研究咬肌、颞肌和三叉神经节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差异,测定血清中游离色氨酸与支链氨基酸量的比值,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5羟色胺及其2A受体在丘脑前核的表达,探讨存在疼痛反应、心理应激水平差异的外周、初级中枢和高位中枢的调控机制。在去除咬合干扰和心理应激并给予心理安抚后,观察咀嚼肌、外周和中枢神经介质的恢复状况,探讨咬合干扰和心理应激引起咀嚼肌功能紊乱的机理,为口颌面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Occlusal Interference;Psychological Stress;Masticatory Muscle Disorders;Peripheral Sensitization;Central Sensitization
咬合干扰和心理应激可以分别导致咀嚼肌功能紊乱,产生慢性疼痛。基于临床工作和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基础,本课题的研究假设是当两种损害因素同时存在时,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功能紊乱。但是由于人类活体研究存在技术和伦理上的限制,无法进一步研究两种损害因素并存时对人体咀嚼肌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中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本研究采用交流箱心理应激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测试以及测定血清中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筛选真正出现明显心理应激的大鼠,在上颌单个后牙上分别给予干扰咬合的金属全冠和不影响正常咬合的金属带环修复。再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测试结果比较心理应激大鼠和无心理应激大鼠分别接受咬合干扰和假性咬合干扰后的行为表现差异,通过咀嚼肌痛觉反应阈值测试分析疼痛敏感的变化。旷场实验测试结果提示心理应激组大鼠接受咬合干扰后自发探究行为减少、兴奋性下降,且随时间的延长焦虑行为更加显著;当心理应激与咬合干扰两种因素同时作用时较两种因素单独作用时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加明显。高架十字迷宫测试结果提示心理应激及咬合干扰两个因素分别或同时作用都会导致大鼠出现焦虑反应行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观察5羟色胺及其2A受体在皮层和海马CA1和DG区的表达,结果发现实验大鼠同时或分别接受心理应激与咬合干扰后,其海马CA1区、DG区及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区中的5-HT及5-HT2AR表达量均有升高,且同时接受心理应激和咬合干扰的大鼠其表达量高于单独接受心理应激或咬合干扰的大鼠。结果提示心理应激大鼠接受咬合干扰后咀嚼肌疼痛敏感及焦虑情绪的发生与海马CA1区、DG区及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区中的5-HT及5-HT2AR的表达相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技术研究咬肌、颞肌和三叉神经节中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谷氨酸受体和5羟色胺1A受体表达mRNA的差异,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提示四种神经递质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性,在三叉神经节中均有表达,其中P物质、降钙素相关基因肽的表达均较高;在咬肌、颞肌中,降钙素相关基因肽表达较高,5羟色胺1A受体表达量较少。基于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接受咬合干扰后会加重咀嚼肌的痛觉敏感和焦虑状态,咬合干扰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的功能产生作用,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前额叶皮质区和海马的神经元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