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低氧训练是一种新兴而有效的提高运动员体能的训练方法。但是,实践表明运动员对间歇性低氧训练这种具有低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在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间歇性低氧训练效果的好坏。如何预测运动员对间歇性低氧训练的个体适应能力,合理地安排低氧暴露条件是取得间歇性低氧训练更好效果的关键。然而,国际上至今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拟从低氧运动过程中动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人体与低氧适应能力相关的HIF-1、EPO、VEGF、EPOR等基因多态着手,结合间歇性低氧训练过程中血象指标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预测间歇性低氧训练个体适应能力的指标,为科学地应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提供方法和手段。本研究不仅对提高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效果有很大帮助,而且对阐明个体适应低氧工作能力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挑选支援大西北建设人员也具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从血氧饱和度、人体与低氧适应能力相关的HIF-1、EPO、VEGF、eNOS等基因多态性着手,结合间歇性低氧训练- - "高住低训"过程中血象指标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了预测间歇性低氧训练个体适应能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在模拟2500米的"高住低训"过程中SpO2的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与Hb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参数中的IRF-M+H、RMI与Hb变化也存在一定关联性;HIF-1α基因SNP/C958G的CG基因型的VO2max、Hb等血象指标明显改善,且优于CC基因型。模拟2800米-3000米的"高住低训"过程中,VEGFR2基因+4422(AC)n的(AC)12/(AC)12基因型的rVO2max增加幅度显著高于(AC)12/(AC)13基因型;VEGF基因的SNP/C936T与训练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部分指标变化有关联;急性低氧暴露10h时的SpO2下降幅度较大者其血象指标上升更明显,且出现峰值早,是"高住低训"中血象变化的预测指标。这些研究成果目前正应用于跆拳道、赛艇等备战08奥运的运动员,以进一步提高"高住低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