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人类听觉中枢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对探讨中枢处理机制有重要意义,对听觉教育、听觉康复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项目基于事件相关电位反映大脑处理功能的电生理学基础,通过观察正常幼儿、单侧全聋患儿及先天性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发育不同时期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 - 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的形态、潜伏期及波幅的特征,以及脑地形图和中枢处理定位的变化特点,探讨用无创、易于临床应用的客观检测办法了解人类听觉发育、对声音加工以及中枢可塑性变化的特点。拟建立功能性听觉中枢动态发育研究的实验体系和评估系统,并作为听觉发育的监测指标,应用于筛查和早期发现异常的听觉中枢发育及相关的疾病,指导临床策略的制定。同时,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后患儿的MMN变化和主观听力恢复评估的相关性,拟为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康复寻找客观的评估手段,指导临床干预。
cochlear implant;auditory remodeling;mismatch negativity;auditory cortex;development
耳聋患儿人工耳蜗听觉重建后可能存在听觉中枢的发育与重塑。对人工耳蜗术后患儿的听觉发育及听觉中枢的处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可在了解异常的听觉发育过程的同时,也可以明确听觉中枢处理变化机制,并可能寻找到耳聋人工耳蜗术后患儿的术后脑功能成熟程度的客观监测指标。本项目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良好的时间分辨、无创,并且可用于人工耳蜗术后评估的特点,探讨人工耳蜗术后听觉发育不同时期的事件相关电位的形态、潜伏期及波幅的特征,以及脑地形图和中枢处理定位的变化特点。本研究随访了人工耳蜗术后听觉发育过程中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特点及变化机制,发现随着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人工耳蜗患儿的失匹配负波(MMN)的诱出率及成熟度增加。并且128导脑电在个体分析、发现脑电伪迹、确定反应成分均有优势;与常用的群体分析比较,128导脑电个体分析可以更早发现个体的脑电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证实了耳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中枢是一个变化发育的过程,并且高导联的ERP研究在人工耳蜗术后个体分析中有较好的优势。并且,结果显示全聋患儿人工耳蜗术后最早3个月即诱出MMN;在人工耳蜗植入后早期,MMN的诱出率增加,而潜伏期下降;听觉MMN在人工耳蜗使用后6个月即大部分患儿可诱出,并且在6-12个月即潜伏期缩短明显。提示听觉中枢在1-3个月出现快速发展期,并且速度比正常幼儿在1-3个月快;听觉发育可能存在发育期(术后3个月-6个月)和成熟期(术后6-12月)。即在人工耳蜗植入后早期是一个听觉干预的关键期。同时脑电形图及功能性定位(LORETA)显示随着耳蜗使用时间延长,MMN反应的参与脑区范围越大,并且MMN听觉反应中心从低级听觉中枢位逐渐向高级中枢并且强度增强。进一步证明了人工耳蜗术后听觉中枢是一个从未成熟到成熟的重塑过程,而ERP可以反映听觉中枢发育与重塑的过程。并与,与人工耳蜗患儿的恢复行听觉行为评估(CAP)相比较。发现随着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CAP的评分越高,则患儿的听觉康复效果越好;特别地,ERP成分MMN的诱出率与CAP的评分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项目的研究表明,ERP可作为听觉中枢的发育与重塑的一个客观手段,并且,可MMN的诱出及潜伏期评估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随访跟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