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野生饲料和虫种资源限制了冬虫夏草人工培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筛选易获取、成本低的代饲料就成了现阶段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饲喂代饲料胡萝卜的幼虫在生长加快的同时出现蜕皮障碍,此后再投喂野生饲料珠芽蓼又能完成自身修复,恢复正常生长。鉴于这一现象使得胡萝卜作为代饲料成为可能,因此,本项目拟以贡嘎蝠蛾(已证实为当前最优质冬虫夏草寄主品种)为研究对象,将饲料植物生长期间化学成分的阶段性差异与幼虫蜕皮期生理生化特征变化相结合,系统动态地深入研究饲料对幼虫蜕皮的影响,力图解析饲料化学成分与幼虫蜕皮期生理生化特征之间动态的相关性,从而明确导致幼虫加快生长后出现蜕皮障碍并完成自身修复的主要化学因子,揭示各主要因子对幼虫蜕皮特性的调控机制和作用规律,以此来指导建立代饲料的人工种植及其在幼虫期科学的投放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幼虫产量,实现饲料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冬虫夏草人工培殖产业对饲料和幼虫的大量需求。
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food;ecological suitalbility;;
冬虫夏草寄主幼虫饲喂代饲料——胡萝卜(Daucus carota)后生长加快,体重增加,但出现蜕皮障碍(该现象主要集中在第4龄和第5龄期)导致死亡,仅有少量蜕皮障碍幼虫改为饲喂珠芽蓼后能进行自身修复并继续正常生长。这一现象表明,胡萝卜有作为代饲料(代替珠芽蓼)的可能。因此本项目以贡嘎蝠蛾(Hepialus gonggaensis)(已证实为当前最优质冬虫夏草寄主品种)为研究对象,将胡萝卜、珠芽蓼的化学成分差异和幼虫蜕皮期的生理生化变化动态地相结合,系统比较了胡萝卜和珠芽蓼在石油醚、氯仿等萃取物以及几丁质酶、微量元素等含量的差异对幼虫蜕皮的影响,结果表明珠芽蓼和胡萝卜的化学提取物对寄主幼虫都具有致死作用。胆碱虽然在珠芽蓼和胡萝卜所有成分中存在含量上极显著差异的唯一物质,但单独添加饲养试验表明,胆碱不是造成蜕皮障碍的唯一原因,对蜕皮障碍幼虫的自身修复作用也不显著。上述结果进一步表明,冬虫夏草寄主幼虫大量取食胡萝卜后出现蜕皮障碍后再取食珠芽蓼出现自身修复的原因不是饲料中某一些成分的影响,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寄主幼虫对饲料的适应性研究中,课题组通过采用TCMGIS系统对冬虫夏草主要饲料珠芽蓼的产地适宜性进行分析,得出珠芽蓼主要适宜产区集中于西藏、青海等14省区,说明珠芽蓼适宜生长范围极广。此外,山东、云南等11省区也有适合珠芽蓼生长的生态条件,为发展珠芽蓼的潜在生产区域。以上数据为引种繁育冬虫夏草寄主幼虫,合理布局发展珠芽蓼生产、确定其区划、避免盲目引种、保证珠芽蓼品质提供了科学指导。另外在对山药等8种饲料筛选过程中发现,除胡萝卜外、菊芋也是寄主幼虫适合的饲料。项目组还对珠芽蓼腐烂的组织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结果拓宽了寄主幼虫的食物来源。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冬虫夏草寄主幼虫饲料应以胡萝卜、菊芋为主,再配以珠芽蓼的饲料组合。为了明确胡萝卜的供给时间和珠芽蓼低海拔人工种植的可行性,项目组分别开展了胡萝卜品种和播期的筛选研究,并对珠芽蓼在重庆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在上述成果基础上建立了胡萝卜、珠芽蓼的人工种植和幼虫期饲料科学的投放技术体系。项目期间申请7项国内专利,其中4项专利正在申请印度的国家专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参加中药国际会议1次;发表国内会议论文摘要2篇。圆满完成项目各项指标。项目结果对促进冬虫夏草人工培殖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