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IPMC人工肌肉致动性能改进方法与理论研究
  • 项目名称:IPMC人工肌肉致动性能改进方法与理论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1075066
  • 申请代码:E051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郝丽娜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东北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项目主要目标是改进和提高离子交换聚合物金属复合结构(IPMC)人工肌肉致动性能,基于数据建模、在线辨识和机理建模,建立三类致动器的机电性能模型和控制模型,提高它们的输出力和输出位移,探索IPMC致动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本项目核心内容有1)针对IPMC的时变、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建立单片板状IPMC致动器的控制模型和仿真模型;2)利用摩擦耗能和剪切耗能理论,建立多层IPMC并联致动器输出力和输出位移模型;3)利用单片IPMC模型和在线辨识方法,建立多片IPMC串联致动器的输出力和输出位移模型;4)开发单片板状IPMC和多层并联IPMC的自适应逆控制和多片串联IPMC的协调控制方案;5)实现三类致动器的虚拟样机系统及实物样机制作,验证所提出的建模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意义本项目将解决推广IPMC人工肌肉致动器应用的关键问题,推动其在微驱动器、微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结论摘要:

离子交换聚合物金属复合结构(IPMC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的机电特性与生物肌肉相似,被称为人工肌肉材料。应用IPMC致动性能开发的执行器适用于仿生机构和微机电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主要目标是研究改进IPMC人工肌肉的机电性能建模和控制方法提高致动性能。本项目组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针对IPMC的蠕变和磁滞等时变、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建立了单片板状方形IPMC致动器的三阶自回归输出位移模型,以及带遗忘算子的递归最小二乘法(RLS)的输出力模型;实验结果证明了IPMC的蠕变起主要作用,以及两种模型的有效性;研究了单片板状方形IPMC致动器的自适应逆控制和自适应积分周期性输出反馈(AIPOF)控制方法;开发了基于xPC的单片板状方形IPMC致动器的半实物控制系统仿真平台,实现了两种控制器的实验验证。 (2)利用数据建模和在线辨识方法,建立了多片IPMC串联致动器的输出位移和输出力模型;考虑磨擦耗能和剪切耗能理论,借鉴层合板理论,建立了多片IPMC串联致动器输出力特性的机理模型。首次研究了多片IPMC串联致动器的输出位移和输出力的自抗扰控制(ADRC)方法;利用单板仿真机AD7011-EVA搭建了半实物仿真平台,对控制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运用滑模控制(SMC)算法实现了对多片IPMC串联致动器输出位移特性的控制实验验证;制作了多片IPMC串联一体化手爪,运用自行开发的LabVIEW数据处理和控制平台实现了多片IPMC串联致动器的协调控制。利用ANSYS分析软件搭建了多片IPMC串联致动器虚拟样机系统,并对其力位关系进行了仿真分析。 (3)利用LabVIEW在线辨识系统和数据建模机理建立了多层IPMC并联致动器的输出位移和输出力模型;并且实现了多层IPMC并联致动器的自抗扰控制算法及其实验验证。 (4)完成了单片板状方形IPMC致动器、多片IPMC串联致动器和多层IPMC并联致动器的试制和改性研究。完善了基于LabVIEW IPMC控制辨识平台,开发了xPC半实物仿真平台和基于单板仿真机AD7011-EVA半实物仿真平台,完善了人工肌肉微操作系统综合实验室。以上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相关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3篇,完成了预期研究计划。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5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1 会议论文 3 专利 2 著作 1
郝丽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