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时出现的危重临床综合征。由于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肝衰竭还缺乏特效治疗,病死率高达70%以上。近期研究显示,JNK/p38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病毒及多种病因导致的肝损伤。本项目选择POSH基因敲除小鼠及正常小鼠,通过研究GalN /LPS诱导的小鼠肝衰竭模型,观察比较两组小鼠的生存率和存活时间,对照研究JNK和p38通路在肝脏中的动态激活状况,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等。分析它们与肝损害之间的关系,阐明JNK/p38信号转导通路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由于大多数乙肝肝衰竭的发生机制与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我们将同时收集乙肝肝衰竭患者肝组织及血清标本,观察肝组织中JNK、p38的活性和血清中相关免疫因子的变化,与动物模型比较研究,探讨乙肝肝衰竭的可能发病机制,为肝衰竭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突破点。
第一阶段: 通过正交设计建立了符合试验要求的D-GalN/LPS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并证实模型小鼠肝组织中p-JNK,p38表达显著增加,分别在第6小时,第8小时达到峰值。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我们获得POSH 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与ZP3 Cre小鼠交配,获得全身POSH敲除小鼠。D-GalN/LPS诱导POSH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肝衰竭,对比观察显示无论雄性还是雌性,POSH截短体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生存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Kaplan-Meier方法,P雄性=0.214,P雌性=0.458),肝组织损害程度差异不显著。课题组将小鼠的POSH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提示POSH在肝组织中的存在远比脑组织或肺组织少,分析原因认为POSH在肝组织表达量少,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较微弱。课题组经反复讨论研究认为继续研究POSH对肝组织损害保护作用机制存在很大风险,决定调整研究方向。第二阶段: 课题组2013年临床观察到G-CSF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决定将课题研究方向调整为G-CSF治疗肝衰竭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上述动物模型,G-CSF肝衰竭模型小鼠生存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肝组织损害程度减轻,血清ALT水平下降;TUNEL染色显示治疗组肝组织凋亡细胞减少。课题组建立了D-GalN致人胎肝细胞损害模型,予G-CSF预处理后D-GalN致人胎肝细胞凋亡/坏死显著减少(MTT、LDH检测结果一致)。运用western blot检测人胎肝细胞G-CSF预处理组较对照组ERK、Akt表达显著增加。 结果提示G-CSF具有促进ERK、Akt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坏死,直接保护人胎肝细胞作用 。在动物体内及人体是否均有同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