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苜蓿多叶性状的遗传特性和基因组学研究
  • 项目名称:苜蓿多叶性状的遗传特性和基因组学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2136
  • 申请代码:C17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魏臻武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扬州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在已有苜蓿种质资源评价的工作基础上,以不同特性的多叶苜蓿种质为材料,解析苜蓿产草量构成因素,评价多叶苜蓿的适应性和产草量。研究多叶苜蓿产草量相关基因间互作、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利用花药培养构建多叶苜蓿加倍单倍体(DH)群体,以苜蓿多叶性状作为形态标记构建遗传分离群体,筛选SSR等分子标记构建苜蓿遗传图谱。利用苜蓿多叶性状建立苜蓿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为开展苜蓿基因组学研究奠定基础。进行苜蓿多叶性状和产草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研究不同倍性水平下苜蓿多叶性状及其产草量性状的变化规律和遗传表现。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手段,开展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和苜蓿多叶性状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行多叶苜蓿遗传改良。开展苜蓿基因组学研究势在必行,对于发掘苜蓿优异基因资源,加快苜蓿遗传改良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摘要:

筛选和鉴定不同类型多叶性状的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利用集团混合选择法获得多叶品系1个,连续多年进行苜蓿在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评价和施肥试验,分析产草量构成因素。分析多叶苜蓿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探索苜蓿多叶性状的叶发源。建立多叶苜蓿自交系1个,研究多叶性状的分离情况并利用SSR鉴定其遗传多样性;筛选一套适合多叶苜蓿花药培养和花药愈伤培养的体系,并用流式细胞术对花培单株进行倍性鉴定,获得单倍体植株;以多叶苜蓿和淮阴苜蓿获得F1群体1个,利用株系和自然群体研究群体结构及遗传关系。开展淮阴苜蓿耐热性蛋白组学的研究。利用国际蒺藜苜蓿基因组计划 EST 数据库数据,进行EST 序列比对,获得 EST-SSR标记,在蒺藜苜蓿遗传图谱中定位。构建了一张包含129个标记位点的蒺藜苜蓿遗传图谱。该图谱包含16 个连锁群,覆盖蒺藜苜蓿整个基因组长度为914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7.1cM,并对蒺藜苜蓿伸展长度、分枝数、叶长和叶宽四个性状进行QTL分析。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1
  • 3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8 会议论文 2 获奖 2
魏臻武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