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药材上赭曲霉毒素A(OTA)产生菌的多样性及定量检测
  • 项目名称:中药材上赭曲霉毒素A(OTA)产生菌的多样性及定量检测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3882
  • 申请代码:H28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陈娟
  • 负责人职称:助理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在中药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由真菌引起的发霉现象十分普遍,真菌污染不仅导致药材品质的降低,更危险的是产生真菌毒素,危及人体健康。赭曲霉毒素A(OTA)属剧毒物质,是由曲霉属、青霉属真菌产生的常见毒素之一。我国作为中药材的主产地及最大出口国,至今没有对中药材上OTA污染情况及其产生菌进行过系统研究。本项目拟采用HPLC方法对常用中药材OTA污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其中污染严重的药材,采用传统分离方法及PCR-SSCP技术对OTA产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进行系统研究,同时探讨菌株产毒素的环境条件,从而阐明中药材上OTA污染发生的生物及环境基础;另外针对OTA产生菌,建立基于毒素特异基因的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实现对中药材上多种OTA产生菌的分子定量检测,解决传统检测方法费时、费力、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本研究可为真菌污染药材的风险评估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对保障药材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摘要:

在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由真菌引起的发霉现象十分普遍,真菌污染不仅导致药材品质的降低,更危险的是产生真菌毒素,危及人体健康。赭曲霉毒素A(OTA)属剧毒物质,是由曲霉属、青霉属真菌产生的常见毒素之一。本项目从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的50余种药材中选择了OTA污染严重的种类,采用传统分离方法及PCR-SSCP技术对OTA产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探明了菌株的产毒条件。结果表明根类药材是OTA污染最严重的种类,其中尤以甘草污染量最高,达84.4 μg/kg,远超出药材中OTA的限量标准。不同OTA污染水平的药材具有其相对应的污染菌类群,Penicillium polonicum是药材上最主要的OTA产生菌,其产OTA的能力为国内外首次报道。首次建立了基于?-tubulin基因的非培养真菌多样性研究技术体系,并应用于中药材上的污染真菌群落研究,加深了对药材中污染真菌多样性的认识。通过研究Penicillium polonicum的产毒条件发现,OTA在该菌生长7天时就已大量生成,在温度33℃,湿度0.99aw下产量最高。首次针对产毒菌Penicillium polonicum建立了基于毒素基因的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实现了对中药材上主要OTA产生菌的定量检测。通过本项目系统阐明了中药材上OTA发生的生物基础及环境基础,建立的定量检测方法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费时、费力、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对药材污染真菌的风险评估,保障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应用意义。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陈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