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
  • 项目名称: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71103205
  • 申请代码:G0307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万勇
  • 依托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的分布,不但影响到不同地理空间上创新能力的大小,还会在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而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项目主要考察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增长效应。项目首先结合空间经济学与技术创新理论,构建包含空间关联与地理效应的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分布模型并进行计量实证,研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效率、规律与发展趋势等。其次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分布的经济增长效应测算模型,以此测算不同空间科技创新能力的经济增长效应、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结构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并考察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联等。再次在实证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分布的局限及对经济增长的阻碍。最后在阐明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基础上,项目将提出优化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布局以引领经济增长和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结论摘要:

一、完成的主要内容课题围绕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布局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状况(1)从创新产业化能力角度看,东部与中西部的创新产业化能力分野明显,中国创新产业化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2)从创新要素角度看,东部资本创新要素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西部区域,产业创新要素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差距偏大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力创新要素投入增长幅度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3)从科技创新产出结构角度看,中下游创新产出更加密集地分布在东部区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空间异质性强。(二)空间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资本创新要素是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要素投入即期,人力创新要素投入难以立即显示出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带动作用,其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需要经历一定的“磨合周期”。科技创新总体能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表现为东部较大、中部居间、西部较弱的整体格局。(三)政策建议 1.基本思路(1)以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为主线带动创新空间布局调整;(2)搭配使用大区域政策和省际政策。 2.具体对策(1)加大特色型科技产业的创新资本投入;(2)东部发达省份要适度超前部署新兴高技术产业;(3)以市场化带动中西部区域中下游创新产出水平提升;(4)以创新人才国际化工程为抓手优化中西部创新人力结构;(5)中部区域要在高素质人才引进方面重点突破;(6)重点加大对关联效应强的主导产业及战略产业的R&D投入;(7)西部区域要在R&D投入机制上大力创新;(8)加大研发资金的金融创新力度;(9)促进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式优化;(10)推动研发人员的空间集聚与知识共享。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课题进行过程中,负责人于2014年12月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空间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23万字)1部,在《社会科学》、《财经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创新要素、空间格局与经济增长》等论文共6篇,ISSHP检索论文1篇,另有国内一般期刊论文6篇。负责人先后有两项成果获得茂名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有两项成果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课题研究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互动状况,较全面地考察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经济增长关系,达到了课题预期研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7
  • 1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3 会议论文 1 著作 1
万勇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