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的30%左右,生产供应量占全球的95%,比例严重失衡。稀土是一种战略资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和海洋六大科技群都离不开稀土元素的应用。中国没有国际稀土定价权,稀土应用产品生产技术含量低。 本项目在稀土储量、国际稀土市场价格,稀土(以及白云鄂博等共伴生矿)开采冶炼技术,市场结构以及环保政策等不确定性条件下,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和动态优化方法研究以下问题(1)稀土资源最优耗竭速度,并利用调研数据模拟、检验;(2)加入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稀土产业最优技术投入和资源耗竭路径;(3)考虑价格调整成本的稀土最优储备、动态定价以及资源最优耗竭问题;(4)稀土资源最优耗竭与最优反污染行动的联合决定。 研究拓展了不确定性内涵;并在技术、价格、以及环保投入内生化条件下研究资源最优耗竭路径;研究结果为制定稀土及其他可耗竭资源产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Rare-earth;Exhaustible resource;Optimal depletion path;Uncertainty;
(一)研究背景 2010年,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的30%左右,供应量占全球的95%,比例严重失衡,稀土生产技术含量低,没有国际稀土定价权。在稀土市场价格、技术、以及市场结构等不确定性条件下,稀土资源最优耗竭路径研究有利于对资源使用进行合理规划。“稀土案”败诉也迫切要求我国对战略性资源管理体制做出调整。(二)研究内容 1.中国稀土产业政策及其对出口市场的影响。中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不佳,政策效果滞后、买方垄断势力高、国内供给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稀土短期价格弹性低,出口管制政策提高了稀土价格;长期价格弹性高,出口管制政策提高了其他国家稀土产量,稀土价格下降,建议我国政府变出口管制政策为征收环境税政策,本项目分析了出口税转为国内税的条件以及等价税率。 2.稀土产业集聚以及升级的决定因素。我国稀土产业集聚可分为三个阶段1954—1994年在内蒙古和长三角开始形成集聚;1995—2004年,大量稀土企业在沿海地区成立,呈现分散分布状态;2005—2010年我国稀土产业在内蒙古和长三角地区集聚。Brown分解发现地域间存在明显的业务分割,沿海地区稀土企业主要从事下游业务,内陆地区则主要从事上游业务。 3.技术不确定条件下稀土最优耗竭路径。技术不确定性条件下,稀土资源最优耗竭速度取决于应用技术和替代技术出现的相对概率高低,替代技术出现概率高时,提前耗竭可以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为了更大限度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政府在关注稀土替代技术进步的同时,要提高稀土应用技术出现的概率。因为稀土开采速度与稀土初始储量正相关,轻稀土的开采速度可以适度高于重稀土。 4.稀土价格决定机制以及市场结构演化条件下稀土最优耗竭路径。关于稀土贸易的中美博弈模型显示具有稀土价格决定权的国家获得更大利润。本项目从价格视角将我国稀土市场结构的变化历程划分为不同阶段,探讨国际、国内稀土市场演化过程,并对不同市场结构组合的最优耗竭速度进行分析。(三)创新 1.把资源的经济耗竭(从需求面分析)纳入资源最优耗竭模型当中,扩展资源耗竭理论;2.把Oaxaca分解与Brown分解引入到稀土产业集聚分析,可以区分地理位置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对企业选址的作用;3.国内外稀土市场结构演化为分析不同市场类型对最优耗竭产量提供现实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