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引起新发传染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重点防治研究对象。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存在此病的自然疫源地,对我国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造成重要影响。我国普遍流行的伯氏疏螺旋体是B. garinii基因型,与国际上研究较多的北美流行基因型B. burgdofri senso stricto遗传特征和临床特征存在较大差别。本项目旨在于我国自然疫源地蜱中分离培养获得B.garinii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在前期成功的于齿垢密螺旋体建立的Himar1转座子突变系统的工作基础上,建立我国自主创新的B.garinii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转座子随机突变体系统,以研究其生命活动和传播感染相关的基因功能。本研究为深入地了解我国伯氏疏螺旋体流行株的遗传学和生物学特性,阐明其致病机理和传播机制奠定基础,并为我国莱姆病防治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科学手段。
Borrelia burgdorferi;Spirochete;Genotype;Transposon;Mutagenesis system
本研究以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PCR及实时定量多重PCR检测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等自然疫源地采集的778只蜱、598只啮齿动物和534只鼠体寄生螨开展病原筛查,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蜱及其宿主动物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等蜱媒病原的本底情况。经实验室检测检出39例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为2.8%,在各省蜱及宿主动物中均有分布,说明该地区广泛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另外检出100例立克次体、101例贝氏柯克斯体、3例巴通体,并发现蜱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与贝氏柯克斯体的共感染现象。通过基因型分析证实了我国北方地区蜱和鼠中的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为B. garinii和B. afzelii,以B. garinii为主,经分离培养获得11株B. garinii菌株,为下一步阐明我国流行的伯氏疏螺旋体B. garinii基因型的基因组特性、致病机理和传播特性等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本研究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转座子质粒pMarGent,成功建立了转座子突变系统,获得含89个B31阳性突变体菌株,突变随机发生在染色体和质粒上,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传播感染相关的基因功能。并且,通过实验证明特异性启动子并非导致B. garinii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突变技术无法成功的唯一原因,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本研究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7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审定1项,受邀参加学术会议2次,其中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参加“2012年全国特殊病原体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报告及分会场主持人;受邀即将赴蒙古参加2013年人兽共患病国际会议1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