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旋覆代赭汤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
  • 项目名称:旋覆代赭汤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3730
  • 申请代码:H2708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袁红霞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因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代研究表明,胆碱能抗炎通路(CAP)通过调控食管的炎症反应及运动功能,在RE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合理对其调节将给RE的治疗带来新策略。课题组运用经方"旋覆代赭汤"治疗RE,疗效显著。在"主任基金"项目中,从"食管粘膜屏障"角度探讨了该方治疗RE的配伍特色及作用机理,发现甘补组在全方中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以此研究为基础,在"方证相应"理论指导下,课题组认为RE的发病以"胃气虚弱"为基础,提出"脾胃虚弱,胃气上逆"为其关键病机,拟将原方及原方倍用甘补方作用于RE大鼠,进一步揭示其确切病机。同时,将结合现代医学发现及实验方法,通过观察血浆及食管组织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神经递质合成酶活力及延髓c-Fos阳性细胞表达,从CAP调节的全新角度深入研究该方治疗RE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结论摘要:

本课题从胆碱能抗炎通路(CAP)功能调节的全新角度深入研究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对倍用甘补组和原方组的对比,在中医“方证相应”理论指导下,验证RE的关键病机为“脾胃虚弱,胃气上逆”,揭示了补益脾胃、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与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之间的关系。 将11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假手术组15只及模型制备组80只,造模后第5天,将成活的67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17只、旋覆代赭汤原方组17只、倍用甘补组17只、西药对照组16只,从术后第6天开始,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旋覆代赭汤原方、倍用甘补方、西药莫沙必利灌胃,其他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均干预14天。应用pH值自动记录仪,测定食管粘膜pH值;肉眼观察食管粘膜大体表现,并进行分级及积分评定;利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分级及积分评定;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和食管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化学法测定ChAT、NOS的活性,采用Western bloting法检测延髓c-fos蛋白含量。实验结果显示,旋覆代赭汤可明显提高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下端粘膜pH值,减轻大鼠食管粘膜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减轻食管炎症损伤程度。旋覆代赭汤可以通过调节血浆及食管组织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影响食管组织神经递质合成酶活力,改善食管舒缩功能,同时通过影响RE模型大鼠延髓c-fos蛋白含量表达,干预炎症的中枢神经调节机制,其中甘补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 课题组顺利完成了项目任务,证实旋覆代赭汤能够通过影响胆碱能抗炎通路功能,干预神经—免疫抗炎机制来治疗RE,为寻找治疗RE新的药物靶点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原方组和倍用甘补组的比较,提示甘补组药物在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损伤修复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组,进一步证实RE的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胃气上逆”,提示了补益脾胃、调节脾胃气机和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本课题为依托课题组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一般期刊3篇,申请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制剂专利1项,举办脾胃病学术会议2次,参加相关全国性学术交流做专题报告5次。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袁红霞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