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RE)是常见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确切,但尚无统一病机认识。课题组提出"胃虚气逆,升降失常"为RE病机关键。研究表明,气机升降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且线粒体能量代谢是维持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正常的主要因素,从而在R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项目依据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结合药物功效,拟运用拆方研究法,将全方组、苦降组、甘升组、升降相因组、全方去苦降组、全方去甘升组及全方去升降相因组作用于RE大鼠,通过观察食管粘膜病理、肌条收缩功能、耗氧量及甲状腺激素等,揭示药物对RE作用效果及从整体角度对LES的影响,观察食管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ATP酶、膜电位、腺苷酸含量、能荷、ANT活性及UCP2含量,研究药物对ATP合成的影响,从线粒体微观角度观察药物对LES的作用机制,评价气机升降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相关性,并在方证相应理论指导下,阐释RE关键病机,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Inula generation ochre soup;Reflux esophagitis;Qi activity;Mitochondria;Energy metabolism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因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增加食管下括约肌细胞线粒体数量,可促进括约肌舒缩功能恢复,减少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发生,减轻炎症因子刺激,改善食管症状,可见线粒体能量代谢在RE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从线粒体能量代谢全新角度深入研究旋覆代赭汤治疗RE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通过拆方研究,在“升降浮沉”理论指导下,验证脾胃气机升降与线粒体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从线粒体能量代谢揭示旋覆代赭汤治疗RE的作用机制及途径。将大鼠随机分10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旋覆代赭汤全方组及拆方各组(苦降组、甘升组、升降相因组、全方去苦降组、全方去甘升组和全方去升降相因组)、西药组。采用“4.2mm幽门夹+胃底 2/3 结扎术”制备RE模型。药物干预14天。肉眼观察食管黏膜表现,进行分级及积分评定;光镜下观察食管黏膜组织形态变化,做病理分级及积分评定;电镜观察食管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观察食管肌条收缩活动,测定血清FT4、TSH水平,食管组织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食管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腺苷酸转位酶(ANT)活性;测定腺苷酸含量、线粒体膜电位、食管组织线粒体中UCP2相对表达量。结果示旋覆代赭汤可改善RE模型大鼠食管黏膜病理变化,减轻食管炎症损伤程度。旋覆代赭汤可通过影响RE模型大鼠FT4、TSH水平、Na+-K+-ATP酶、Ca2+-Mg2+-ATP酶、SDH及AMPK活性,促进线粒体ATP的生成代谢,增加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结构损伤,改善食管舒缩功能,其中全方组、甘升组、升降相因组效果优于其他组。 课题组顺利完成了项目任务,证实旋覆代赭汤可通过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促进食管下括约肌舒缩功能恢复机制治疗RE,为寻找治疗RE新的药物靶点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全方和拆方比较,提示甘补组药物在促进细胞能量代谢和损伤修复方面优于其他拆方组,进一步证实RE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胃气上逆”,提示补益脾胃、调节气机升降和线粒体能量代谢间的关系。以本课题为依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一般期刊2篇,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学术交流3次。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